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浪子回头[快穿]在线阅读 - 第104章

第104章

    张大郎三兄弟跟三哥妯娌看向张老头。张老太也在看着老伴。家里当家做主的是张老头,这件事得看他的意思。

    张老头目光复杂地凝视着张放,好一会儿才出声,欣慰地言道:“四郎当真是懂事了。都会考虑这么长远的事情了。”

    哪怕是张老头,他想的也是靠张四郎考功名带飞一家风光。从未想过张四郎能够带飞整个村子,换而言之是从未想过让张家拉扯整个村子!

    张放的话,让张老头想得很多。只要张放在村子里有足够的影响,就代表着张家在村子里的地位举足轻重。以后整个村子都以张家为尊了!这件事,可比炫耀儿子有意义多了!到那时,村里人人敬重张家人。张家往后几代,在村里都能占据高地位!

    “听四郎的!”张老头拍板同意了这件事。

    外面的乡亲还赖着不走,想问清楚张放的意思,

    再次打开院门,张放面对众人,告诉他们:“张四承蒙乡亲照顾多年,虽然才学不佳,但是也识字不少。现如今有意为乡里乡亲做点事,所以打算办个学堂。在金榜题名之前,只要张四还在村里,就会继续教孩子读书识字。”

    乡亲们兴高采烈,最关心的还是收不收学费。

    “张四办学堂是为了改变村子,让村里的孩子都学会识字,将来有机会考上功名。故而,暂时不收费。不过学堂得有个场地,希望乡亲们帮忙搭建学习的教室。”张放把话说清楚。

    众人一听不收学费,恨不得立马把自己的孩子塞给张放。至于搭建学校教室这件事,大家肯定要出力帮忙!张家出了个读书人,有今日的风光。大家有多么羡慕张家,就有多渴望自家孩子能像张四郎一样有出息!所以在修建学校教室这方面,各家都争抢着多出力气多干活。

    张放每日会出去溜达一遍,看看学校教室的搭建情况。重点还是放在教张家人读书识字这一方面。晚上才会写剧情编故事。

    张大郎他们原本还挺担忧他们学不会识字,但是张放从简单的字教起,倒是好学。

    对于家中女孩学识字这件事张老太有些不满。毕竟她心里还记着上回的事。多次跟张放提起女孩子学识字没用,打算让孙女们干活,不许她们学识字。

    张放跟张老太说不通,只能找张老头讲道理。给张老头分析女孩子读书识字,知书达理的好处。比如张家的女孩如果读书识字,将来是有机会高嫁的,而不是只能嫁给邻村的农户。这话说动了张老头。他转头警告张老太打消作妖的心思。

    张老太只能罢休,老老实实接受这些孙女一起读书识字。

    牧轻他们已经回到书院上课学习,但是等了好几日都没见张放来书院。杜严询问了好几遍张放的情况,牧轻他们也不清楚张放为何不回书院。直到休沐的时候,牧轻才有空跟其他几个同窗结伴来到村里找张放。

    在全村人齐心协力的合作下,半个月的时间就把学校教室搭建出来。张放这两日已经正式收学生,在当起了正经的教书先生。

    牧轻他们找到这里,看到张放在教室里认真地教导那些村娃子识字,都看不懂张放的行为。

    明明张放已经是个大名人了,也成为了许昶的学生,应当把心思放在读书科考跟写作上。为何要浪费时间,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教这些泥娃子,他们怕是也学不会识字,难不成就这些泥娃子将来还想参加科举吗?

    发现外面来了熟人,张放给学生们留作业,让他们在沙盘里练字。

    “几位同窗怎么想起来找我?”张放笑容温和,明明穿着一身旧衣服,可是却给人身上在发光的感觉。甚至比在州府开书友会时还要光彩夺目。

    跟着张放走进一间小屋里,牧轻开口询问张放:“我们都回到书院读书了。杜老师还问起了你,为何你还不回书院。担心你这里出什么事,我们几人特地过来看看。没想到你竟然在村里当起了教书先生。这是为何?”

    “环境简陋,几位若是不嫌弃,就坐下说话吧。”张放请他们在竹子长凳坐下。给他们倒了几杯清水。

    捧着竹筒做的简陋杯子,坐在这简陋的屋子里,牧轻觉得张放高深莫测,但是又莫名的羡慕。

    张放坐下来,笑着言道:“回到书院,固然能够有个好环境读书。但是我更想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事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想,若是能够教出一批学生,一代一代改变这个村子,让这个村子得人从目不识丁变成以读书为己任,这何尝没有意义?”

    牧轻等人怔然,没想到张放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像牧轻,出身书香世家。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传承读书,才能维持家族的风光。可是张放竟然想让一个村的泥腿子,变成读书人。这个想法真是太疯狂太大胆了!

    历来,无论是谁,都只想着让自己的家族发展得更好,张放能够带动张家已经是奇迹,可是却妄想带动整个村子!牧轻等人理解不了张放的行为。

    张放看得出来,他们觉得他的行为很可笑。也不解释,只说:“对‘达则兼济天下’我有更深的理解。读书入仕为官,在国家危存之际,挑起大梁,击退外敌,这是兼济天下。出财出力,乐善布施,这也是兼济天下。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学识文化,人才越来越多,更多人一起努力去兼济天下,如此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