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330节
“好!” 两人异口同声,输了也就丢点面子,赢了却能白赚一枚玉佩,稳赚不赔! 人群散去之后,张三李四跟在车驾后头,往自家田里走去,一路上碰到了不少同样下乡耕种的公卿贵族的车驾。 而那些和他们一样,浑身泥点的农人,则是沉默地站在路边迎接,脸上满是敢怒而不敢言的怨愤之色。 公议时有的人还会因为纣王提出的自带种子而贪图小便宜,几个月过去,他们却是都明白了过来,朝中公卿压根不会耕种,下到田地里,除了碍事,什么也干不了。 哪怕几个身强力壮的武将能做些苦力活,总有其他倒霉蛋遇上姬昌、商容这样的老爷子,老胳膊老腿的,不仅不能耕种,还得小心翼翼伺候着。 见此一幕,张三李四心中更加安心几分。 第413章 第一层,同理之心 农人们在田里忙碌,这一幕和崇侯虎想象中没什么不同,农人们不愿公卿贵族这等外行人插手,却也无法抗命。 农人们大多穿着短衣短袖,自从去年年底毛衣骑射对衣物不再有任何礼节约束后,他们就发现了短衣短袖的好处——简便。 尤其是在地里干活,短衣短袖更是成了标配,不容易沾着泥土,洗起来也方便,他们挑着一担又一担的沤肥,倾倒播撒在地里,一边喊着臭,一边打趣说笑。 这时候,农人们的内心无比纠结,无论是短衣短袖,还是粪肥,全都出自纣王之手,这两样东西,都方便了耕种,让他们这些地里讨生活的人得以过上好日子。 可偏偏纣王又派出了不懂耕种的朝中公卿来捣乱,让人哭笑不得。 崇侯虎看着这幅从未见过的景象,心中暗叹,他也当了几十年侯爷,可从来都不知道人们是如何耕种的。 这便是纣王的第一层意思,让朝中公卿通过下乡的这段时间,了解百姓如何耕种,如此一来,才能更好的理政,处理农事,一个连地里怎么长出庄稼都不知道的官员,又怎么能劝农,想出什么惠农政策呢? 除此之外,对贵族也有一定好处,纣王希望贵族能体会到民间之苦,或多或少,有一些改变。 这就叫同理之心,希望有更多人能设身处地理解农人们的处境。 不过这只是第一层,更深层次的用意,还得多加思考。 崇侯虎继续在田间走着,正巧赶上张三取井水灌溉田野,他猛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井田制,改了! 他急忙拉住张三,道:“张三,你们以前都是在公田里的水井取水灌溉田地?” “自然。” 张三心道,这尼玛不是废话吗,井田制的井字形分配,就是因为只有最中间的那块公田里有井水,四周八块土地的农户都依靠公田井水灌溉。 崇侯虎继续问道:“去年底李尚书改田制,废除井田,原本的那块公田,归了谁?水井又归了谁?” 张三索性将水桶放下了,耐心解释,想早些打发掉崇侯虎:“公田分给了周围农户,水井八家共用。” “那是否会因为打水而产生矛盾?” “肯定啊!也幸好李四和我关系好,我俩一起,才不会被其他人欺负,不然灌溉土地都得费上好一番功夫。” 崇侯虎惊呼道:“那么,公田,民间也将和贵族一样,将人丁数目摊入田地之中,以此为标准来收取田赋?” “是啊……” 崇侯虎有些恍惚,这就是关键! 一旦百姓的田地在公卿下乡的影响下而减产,必然使得朝廷田赋减少,纣王不可能如此不智,这么说来,纣王绝对有把握公卿下乡会让粮食增产。 崇侯虎眯着眼睛,看向八家农户共用的水井,这水井,是井田制废除后留下的弊端,公田不存在后,水井也不再归属于朝廷,农人们对水井的归属以及先后使用权争执不休、矛盾不断,公卿下乡,不就正好调停吗? 再怎么争执,也就是朝中公卿一句话的事。 不不!崇侯虎又猛地摇了摇头,解决水井问题只能解决废除井田制的后遗症,如何使粮食增产才是关键,纣王一定另有它法! 随后他就地一蹲,往衣衫上沾了些泥,假装自己劳作了一天的样子,便找了棵大树,在树荫底下睡大觉去了。 崇侯虎理直气壮,他觉得自己只是来监视姬昌的,并不需要过多的劳作,反正,他也不会,乱插手不是找不自在吗?静待其变即可。 就在崇侯虎在闻着初春的花香入睡时,其他下乡的公卿、贵族频频出事。 辛甲和曹家家主一组,协助耕种的对象是个老翁。 这老翁算是为数不多欢迎公卿贵族来相助的农人,因为他的儿子死了,家里的田地只能由他一个老汉来耕种,随着年龄增大,早已撑不住,哪怕只是多上一两个人,也能减轻些负担。 可他万万没想到,来的两个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抗,还不如自己有力气。 那个叫辛甲的据说还是御史台的二当家咧,劳作一天干的活儿还没他一个时辰干得多,至于那个细皮嫩rou的贵族家主就更不用说了,险些中暑,还倒找麻烦。 辛甲也无奈,他只能说自己尽力了,斜依大树,在树荫下歇息恢复体力。 老翁和其他几户农人沟通半天,辛苦的抱着瓮,从水井中汲水,随后将瓮递给了辛甲:“两位贵人喝些水吧……” 他的眼中极是不舍,争到这一瓮水很难,从井里打上这一瓮水,更难,如果不是新法严厉。只怕不少农人会因为争夺灌溉田地所必须的井水而大打出手。 可老瓮还是递出了水瓮,要是让这些贵族公卿累出渴出什么毛病,他可不能免责。 辛甲有些尴尬,自己明明是下到乡里帮忙的,现在却成了碍事的那个,他知道这瓮水的来之不易,虽然口中干渴难耐,却还是羞红了脸,拒绝道:“还是先这水拿去灌溉田地吧。” 老翁愣了愣,还没来得及收手,辛甲身边的曹家家主就将水瓮一把抢过,抱着水猛灌。 喝完后他还嘟囔着道:“有些眼力劲儿,老夫平日里可不会喝这种水,更不会用这劣等瓮,今日之事,你说出去了,也有面子。” 老翁接过瓮苦笑,什么面子不面子,对他们这种庶民老百姓来说,地里的收成是最重要的,土地就是一切,先把粮食种出来,生活过得下去,再谈别的。 也就改了纣王改了井田制,他家里丁口少不用交太多田赋,今年才能过的好些,不然按照井田制,他着身体即得顾及自家田地还得耕种公家田地,说不定还会被以怠慢田赋为由治罪夺田。 辛甲看着老翁蹒跚着走回水井,在烈日下擦着汗,默默等待他人取水完毕的模样,十分揪心。 这天下到底有多少农人如这老翁一般,过着辛苦日子啊! 默默注视了片刻,辛甲很无奈。 今天他帮不了老翁什么,明天他依旧帮不了老翁什么,有他没他没区别,更何况还有曹家家主这个负资产,要是就这么下去,老翁今年的春耕可不容易。 可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呢?难不成锻炼身体,学好农活?那都得什么时候去了? 第二天,辛甲依旧什么都没能做,曹家家主依旧在一边偷jian耍滑,就躲在树荫里,懒得下田地。 辛甲睁只眼闭只眼,他也想偷懒,至少偷懒的话,可以和曹家家主一起呆在树荫底下,不拖累农人耕地,至少比瞎指挥要强,只希望早日应付掉纣王的下乡命令。 他再次看到老翁抱着瓮打水的时候,心中更加不忍,叹了口气,可就这时忽然灵光一现,喃喃自语道:“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 第414章 第二层,桔槔 辛甲也不记得是从哪里看来的,就这么反复念叨着:“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 “什么?” 打瞌睡的曹家家主一个激灵,这句话他好像也在那儿听过。 “桔槔。” 见曹家家主迷惑不解,辛甲解释道:“又称吊杆、称杆,是用来汲水的工具。” “这东西……”曹家家主立即明白过来:“能提升汲水效率?” “此物省力,用来汲水事半功倍,却不算普及。” 曹家家主眼睛一转,问道:“那该如何制造?” 自文丁发明出莫须有,并以之杀了姬历后,莫须有在其孙子纣王手中得以发扬光大。 曹家家主是想在下乡种田的时候偷懒,可万一纣王以不尊诏令为由,把他给砍了呢? 能做些事,就做些事,至少掩人耳目,而且曹家家主很精明,如果有这种能提升汲水效率的工具,除了农人外,贵族也是受益者,他们有田,也要汲水灌溉。 曹家家主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事,以丁口的数量收田赋,虽然让他心疼,但是数目定了下来,如果今年收成多出两成呢?多出五成,多出八成呢? 去掉缴纳的田赋,收获得依旧比以往年多,稳赚不亏啊! “辛大夫,到底该如何制作这桔槔?” 曹家家主都快急死了。 辛甲不慌不忙得捡了个木杆,道:“勿急,随我来。” 他总算明白为何纣王会让贵族与朝臣一同下乡了,原因无他,在于利用这些人的智慧。 车是怎么来的?是黄帝的臣子力牧发明的。 鼓是怎么来的?是黄帝的臣子常先发明的。 农具是怎么来的?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公卿贵族见多识广,是天下最富有创造力与行动力的群体。 从刀耕火种发展到木石农具、青铜农具,大多是这些人的智慧创造。 如辛甲一般的朝中公卿,他们很多人不懂得种地,拿不起农具,下不得田野,但他们有着比农人更开阔的眼界,能想办法让种地变得方便起来,让他们这种不善种田的人,也能够让土地丰收。 再看贵族,看看曹家家主这殷勤期盼的模样,就知道他会大力支持了。 毕竟贵族就是大地主,切身利益相关,在被收取大额田赋后,自然得想方设法让田地增产,毕竟多出来的就是赚的。 哪怕要投入生产成本也无所谓,向着商人转型后,他们穷得就剩钱了。 朝中公卿负责发明创造新工具,提供灵感,贵族则负责投入生产推广,作为后盾,相得益彰! 这时,辛甲已经在水井边粗略搭起了桔槔。 那帮扶的老翁正在井边排队等着打水,见着辛甲与曹家家主二人来此,只是躬身问候,倒也没打算让这两人帮忙。 他算是彻底明白了,公卿贵族不碍事就不错了,别指望他们能帮忙。 等了好一阵,老翁正要汲水,忽然被辛甲喊住。 “且慢!” 老翁回过头来:“辛大夫……有事吗?” 他很怕辛甲说要帮他打水,就辛甲那小胳膊小腿,也就平日里伙食好,才比自己胖些,真论及打水这种活儿,不把瓮掉进水井都是烧高香了。 辛甲笑着道:“这水,我来打。” 老翁心里咯噔一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