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他们都想攻略我在线阅读 - 他们都想攻略我 第239节

他们都想攻略我 第239节

    结果是戚太傅也拿她竟然没什么办法,事情自然没成。

    得知戚太傅去也没用,大臣们不得不重新凑在一起后悔万分。早知如此,当初无论如何也不该将事情做绝。可惜千金难买早知道。

    一群人聚首也不能只是为了后悔,总是要想出个对策来。

    其中忽然有人开口提议:“周女郎一直担心的不就是声名?咱们给她造个名正言顺不就是了?”

    一众人循声看去,说话的是王大人,王雎与王栩的父亲。

    于是数日之后,菩提寺山下有渔樵者在山中发现一碑,碑上刻着“兴大雍者,必周女也”。

    如此一来也名正言顺了。

    毕竟石碑上刻的字已然努力在通俗易懂了,只差将话掰碎了说周寅能使大雍兴盛繁荣。如今的大雍正处于动荡之中,有这样一则预言,哪怕是虚无缥缈的,也叫人趋之若鹜。

    陛下闻石碑之事亲迎其碑,其后便往太庙祭告天地。天地回应以“吉”,于是皇上与先太子妃周女郎的婚事终于定下。

    如今周寅先太子妃的名头非但不让人忌讳,反而是某种应和了预言的存在。原本先太子若娶了周寅,大雍便该繁荣昌盛的。可惜先太子福薄,婚事未成便去了。

    不过为时不晚,新皇立周女郎为后也是可以的。

    第299章

    过了除夕又一年。虽然如今距先皇驾崩不过半年, 但辞旧迎新,过了新春便算是新一年。新一年里立后与改元等事都该被着手完成。

    而自从陛下立后之事定下来后仿佛真应了石碑上的谶言一样,大雍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愿望被满足的皇上终于改过自新, 不再像过去一样日日望妻石般守在谢家, 开始料理国事。积攒下来的奏折被他很快地处理好, 一开始朝臣们还担心他只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乱改一通,然而奏折分发到各地大臣手上时臣子们才发现他对各地情况十分了解, 提出的政策也言之有物。

    与过去他小心翼翼地批阅相比, 他如今似乎得了观音大士玉净瓶中甘露水的点化, 下笔果决,用词精准干练,绝不瞻前顾后, 完全没了过去批阅时因为底气不足而导致的用词心虚。

    送到地方的奏章是看不到了,但中央上书还是有下发到各人手中,不涉重大机密者倒是可以供人参阅。

    辅政大臣们坐在一处细品陛下新批的奏章, 满口都是一个“妙”字。

    而陛下前后转变如此之大,未免叫人嘀咕不已。

    “难不成真是石碑显灵?”

    这话一出当即招致诸多白眼。

    “那石碑是怎么一回事旁人不知倒罢了, 你难道也不知?”

    石碑之事是在坐诸位商议着来的,准确来说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天生石碑,都是人为。

    偏偏皇上的进步之大使得制碑的始作俑者都开始恍惚, 难道石碑之说当真灵验?

    也是乱七八糟的。

    皇上的改变是一回事, 另一桩让人觉得大雍越来越好的事则在于立后之事定下后天气竟然开始回暖。

    今年冬日是出奇的冷, 各地受陛下降旨,已经做好应对严寒的准备。然而本是难捱的冷冬在皇上祭告天地后竟然渐渐转暖, 眼见着大地春回。

    纵然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这样的奇异景象也的确让人惊异。

    民间悄然生出与未来皇后周寅有关的流言。

    传说周皇后尝息洛珈山上, 梦与观音大士授书。菩萨随声应感, 动念垂慈,不忍人世疾苦,特遣之为使下凡救渡众生。

    传言传得有鼻子有眼,便是文武百官听了也不由有片刻的心向往之,不过转而反应过来后又化成一道轻笑。

    传便传吧,人们在困苦时的确是需要一样精神支撑。而周皇后作为大雍的皇后来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撑至少有利于大雍的稳定,更何况以陛下对周女郎的痴迷他是巴不得有这样的流言蜚语。是以对于这道传言,大雍完全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任由传扬。

    枝头的迎春花开了第一束,立后前的诸项流程终于走完。

    与寻常百姓成婚过程差不多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等等,但与寻常成婚相比又多了告期、告庙、册后、命使奉迎、同牢与合香一系列步骤。

    总之立后当日从天未亮便开始忙活,直到天光完全没入黑暗才是堪堪忙完。

    钟鼓喧鸣便是昭告内外皇后入宫,帷帐之内早就摆好筵席等帝后用膳。双方除去冠冕,换上常服,终于能好好吃今天以来的第一顿饭。

    帝后成婚比常人还有一样好处在于无人会闹洞房。

    饶是深知二人成婚也只不过是多了一层名分罢了,沈兰息今日依旧十分欢喜,翘起的嘴角不曾下来过。

    待彼此落座,沈兰息扫了眼侍奉的内侍们缓缓开口:“都下去吧。”

    侍立在一旁等着引导二人喝合卺酒的尚宫愣住,提醒道:“陛下,还有步骤尚未走完。”

    “不必管这些。”他淡然道。与其让阿寅可能因为喝合卺酒之事而不自在,不如他主动放弃此事。

    能与她成婚已经是上天给予的恩赐,他怎么可以奢望更多?

    尚宫从未遇到过这种礼仪走了一半不走的情况,一时半会儿也不知是该维持旧礼,还是听陛下的话退下。

    她僵在这里,还是心地善良的周皇后不忍见她为难,温柔开口:“还要做什么?麻烦你来引导了。”

    皇上向来冷情冷性,对周皇后却听之任之。她一开口,他便立刻一改刚才要赶人走的态度,突然包容道:“劳烦。”

    尚宫顿时惶恐:“不敢当,只欠最后一步,喝合卺酒。”

    沈兰息顿时担忧地看向周寅,生怕她露出一点勉强来。

    周寅却只是微微一笑,轻轻颔首。

    尚宫倒了两杯合卺酒,验过毒后才将两杯酒交予二人。

    沈兰息执酒杯,未饮便醺醺然,怎么也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

    “陛下,娘娘,请绕臂共饮合卺酒。”尚宫介绍得已经非常明白。

    沈兰息掌心发热,几乎拿不稳自己手中的小小酒杯。他颤抖着抬起举着酒杯的手臂,让一众侍立的内侍们摸不着头脑,总觉得陛下像是犯病了,但仔细看又不像,他好像只是太高兴了?

    两只手臂像两条盘踞的蛇一样交缠在一起,沈兰息哆哆嗦嗦地去喝酒杯中的酒水,看得众人担心不已。

    相比于陛下,周皇后便表现出十分的坦然来。她轻抿酒盏,算是将流程走完。

    尚宫松了口气,总算没有丢弃大雍的传承。她说了两句吉祥话便带着内侍们退下,房中只留皇上与周皇后两人。

    经此一事她算是看出些门道,陛下是个古怪性子,很不在意传承,也不爱听人劝导。反倒是周女郎和善可亲,不忍让人为难。

    值得庆幸的便是皇上虽然不听别人劝,但周皇后的话他却还是听的。而周皇后是好人,所以应当不会出大乱子。

    这么一想还是石碑说得对啊,兴大雍者,必周女也,这倒是和他们在家时常流传的话是一个道理。

    娶妻当娶贤。

    大雍有这样一位贤后,自然只会越来越好。

    但不得不说绝大多数人都被惯性思维引导,以为大雍的兴盛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贤后。

    事实上兴大雍者也可以不是皇后,是皇上呢?

    尚宫想着石碑的事,房中周寅与沈兰息也在谈论此事,更准确来说是沈兰息随意找话题与周寅闲聊。

    能与周寅面对面地单独坐在宫中吃饭对他来说是只有梦中梦到才会发生的事,但现在真真切切地发生了,让他总产生一种慌张来,一种怕好梦惊醒发现现实还是毫无起色的畏惧。所以他要拼命说话,来留住这段美好时光。

    “阿寅,你要看看那道出土的碑吗?”

    周寅很惊讶:“你将它拿回来了?”

    沈兰息露出与有荣焉的神色:“是。”

    周寅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发热的脸道:“还是不要看了,石碑上的谶言太重,我怎么当得起?或许说的‘周’不是我这个‘周’……”她显示出一种不自信的羞涩来,与过往无异。

    事实上她不去看的原因是她早就知道碑上写的什么。早到比提出建议的王大人还要早。

    第300章

    对于沈兰息来说, 立周寅为后之后的日子都像是在做梦。

    他是并不擅长打理朝政的人,做这个皇帝的每一天都有种被赶鸭子上架的痛苦。而周寅在很大程度上解救了他。

    她懂朝政,而且懂得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厉害, 从臣子们的反应可以看出。过去他们看他时满是敷衍与不信任, 如今见了他倒是带着困惑与敬服。他在那些敬服中获得了虚假的骄傲, 尽管他们的敬服他完全了解是出于阿寅的妙策。

    他对她有关政治方面的了解全在于大皇兄那一晚随口同他提的,而他也的确是个并不称职的皇帝, 让阿寅接触政事第一是为了给她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 第二则是因为他一接手政治就只想逃避。

    在他看来这样的日子已经是神仙日子。他并没有什么因为不如阿寅而生出来一些阴暗情绪, 相反,他很为周寅有这样的能力而感到骄傲。如果不是将实话,即奏折全是皇后批改之事说出会使得大臣们炸开了锅, 他的确很想大声炫耀。

    阿寅也很为他着想,沈兰息甚至想阿寅应当只是羞涩内敛,不擅长表达感情的。因为她为了他的名声甚至会模仿他的字迹来让他更轻松一些, 她学得很快,应当是很了解他。她对他好, 一如当时她在夜里救了他一命一样可靠。

    每每这么一想,沈兰息就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唯一不太好的就是阿寅什么事都不喜欢假以人手,她时常亲力亲为赴地方去为百姓解决问题, 而他却不能随随便便离开皇宫的, 这让他们并不能日日见面。

    但他是个懂事的人, 不会因为个人情绪而胡搅蛮缠。他不会给阿寅任何讨厌他的机会。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虽然有些不习惯陛下在立后之后飞快地成长起来, 但对于大雍能够渐渐好起来他们还是松一口气。至于对于陛下成长太快而攫取的权力越来越大与他们原本想象中的傀儡不同这点不快, 倒是被大雍的慢慢好转而冲散不少。

    毕竟三年前大雍俨然有国将不国的危险, 大臣们野心再大也不想当亡国的权臣。弄权的基础是国还在, 国将不国,还有何权力可弄?甚至会遗臭万年。

    还有一点在于陛下收拢权力的手段并不狠辣果决,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更像是在“温水煮青蛙”。这份温吞让人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地才意识到陛下似乎从他们手中得到了太多东西。

    陛下会先给予,给予的内容便很广了。他似乎一下子变得学识渊博,无所不知,无论是什么样棘手的问题——地方暴动、粮食短缺、因温暖而肆虐的疫病等等在他手上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他作为皇上,到哪里去都是很重要的事。不比之前做皇子的时候逍遥,可以随意出入宫闱,如今他到哪里去都要一群禁卫军来保护,需要慎之又慎,连出宫都要受到制约,更不必说要远行。

    而周寅为皇后,自然也受到森严的礼教与规矩的管束。但她却能够叫大臣们松口默许她到各不安定之地奔波,一是因为皇上的发疯,即皇上说皇后可以不去,他亲自去就好。那么这么一说,还是皇后去吧。所以说调和是多么好用的方法,至少对于大雍的臣子们来说是这样。

    另一个原因则是一开始大臣们也觉得皇后躬亲到各地去似乎太过平易近人,换言之就是自降身价。何况大雍从没有哪个皇后会亲身到民间去探望各地受苦受难的百姓,这总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臣子当中就有口无遮拦者阴阳怪气道:“皇后娘娘这是什么意思,真把自己当成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了?”

    皇后向佛之事并不是秘密,平素她也像木胎泥塑的菩萨一样至善至仁。无论善意恶意者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再加上传言影响,于是周皇后在私底下多了一个外号——菩萨。

    她的温柔包容让伺候之人们如沐春风,但在大臣们眼中则是显得处事拖泥带水了,她有着多余且无用的慈悲。一位国家有这样一位心善的皇后似乎是幸事,但对于她自己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一旦有新人入宫,皇后这样的性格似乎很容易受到欺负,这让宫中受过皇后恩惠的内侍与宫女们都暗暗着急。

    话说回来,皇后亲自到各地安抚百姓人人一开始都觉得是无稽之事,毕竟她被人私下叫“菩萨”,总不能真觉得自己是菩萨,到哪里就能使哪里的问题解决吧?

    但出人意料的是……好像真的是这样?周皇后所到之处苦百姓已久的问题都多多少少地得到了解决,人民能够安定下来。

    发生□□之处周皇后便带来了精锐的军队平叛。她并未留了军队到后方躲着,而是坐镇前方督战。或许因为她的存在,连平叛这样原本轰轰烈烈血腥肃杀的事情也变得似乎不那么刚硬。

    周皇后总是会在商议平叛之事中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不强硬的要求大家服从她。因为她的身份,众人虽然觉得她贸然插手是很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但装样子也要装出认真听的模样,再好声好气地同她分析她的计划有多么浅薄。

    只是这么一分析众人忽然尴尬地发现……周皇后说的有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