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在线阅读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68节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68节

    明远竖起大拇指,给年轻的状元公点了一个赞。

    苏轼还是没能从他的震惊中醒过神来,问明远:“远之,你又为什么要刊印这个?”

    他指着蔡京手里的“报纸”,喃喃地道:“日报日报,难不成日日都要印?”

    “对,日日都要印。”

    明远断然答道。

    “这就是市井小报,是为升斗小民传递信息之用。上面刊登的,也都是一些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小事。哪里开了新店,哪里招工人伙计,瓦子晚上上演什么节目……”

    “但只要里面的消息对本地百姓有用,这报纸办来就有意义。”

    蔡京这时已经将报纸读完,随手将报纸递给身边正翘首等候的贺铸,用波澜不惊的声调问明远:“远之难道不考虑在上面刊登一些朝中大事吗?”

    “没有这个必要吧!”明远双手直摇,“朝中大事,难道不是有朝报、邸报就够了吗?”

    “市井中升斗小民,识字的也不算多,就算拿到了这种‘日报’,恐怕也读不来吧。”蔡京还是觉得明远多此一举。

    旁边苏轼却插话了:“不然!市井之中如今识字的人也很多。否则寻常店铺也就没有必要挂招牌、招幌之类在店门外了。市井百姓就算读不了圣贤书,这些日常见到的文字,多半还是能认得的。”

    有苏轼帮明远说话,明远顿时笑成一朵花,连连点头:“就是,就是!”

    蔡京说不过苏轼和明远两人,也不动气,反而问明远:“远之这‘日报’,打算公开出售吗?定价几何呢?”

    明远笑着摇头:“不要钱。”

    不要钱,免费在汴京的街上派送。

    这个答案将院中所有人都震住了,蔡卞依旧在发呆,蔡京的笑意终于不见了,种建中扶着额头,贺铸望着他,似乎在问:“种彝叔,你给我介绍了一位什么样的朋友啊!”

    唯有苏轼,听到这个答案之后笑嘻嘻地接话:“可见远之你是真的有钱!”

    明远:……我这个“免费”策略可是跟1127讨论了半天,好说歹说,才被算成了是“等价交换”的。

    他面对一院子惊讶不已的眼神,也不卖关子,慢悠悠地将打算以“广告”养报社的主意说出来。

    “广告?”

    “凭广告就能养活一家刻印坊?”

    每个人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但明远淡定从容的神情证实了这确实是有可能的。

    毕竟明远又不是个傻子,明知是亏钱的生意还去做。

    几个人都将信将疑着,属苏轼最先拈着胡子点起了头。

    “难怪,这‘日报’既然兼有‘广而告之’的功能,难怪远之不肯售卖换钱。这不要钱的东西,接受的人自然多。”

    明远鸡啄米似地点头,暗暗感慨苏轼的反应就是快。

    “远之既然这么笃定……那么某便拭目以待。”

    苏轼微笑,给后辈送去宽和而鼓励的模样。

    明远也说:“就盼着苏公哪天也能为小报题上一幅字,或者赋诗一首。小报好借苏眉公的名气,在汴京城中推而广之。”

    “元长兄,元展兄,两位的书法造诣小弟也是仰慕已久,将来《汴梁日报》求字求到两位跟前,万望两位勿要推辞。”

    “还有方回兄,若是有新的词作,不妨也交给小弟刊印,保证一夜之间能在汴京传唱!”

    贺铸伸手摸摸胡子,有点纳闷:初次见面,这位明郎君怎么知道我会填词的?

    “当然了,各位的润笔之资一定会按时奉上。”

    听说有润笔费,院里坐着的人们相互看看,纷纷笑了起来。

    苏轼笑得尤其不好意思:上回他卖出的全套文集,已经都补贴了家里,如今明远又指给他一条赚家用的明路。

    座中就蔡京一人还在沉吟。

    他斜眼看了看明远,突然开口问:“远之兄,办这《汴梁日报》可是有深意?”

    明远笑笑,没有答话:当然有深意,只是不能告诉你。

    蔡京也只能讪讪地作罢。

    第64章 百万贯

    坐在自家院中的藤萝架下, 明远手中轻轻摇着一把折扇,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听身边的友人随意聊天。他却只管在想自己的事——

    明远的“汴梁日报社”, 已经拥有了一个小小的团队。

    负责人是史尚, 他这个汴京“百事通”和“包打听”方面的特长,在日报社的草创初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因此报上才多了这么多鸡零狗碎的市井消息。

    史尚还曾因为“报道”的内容太上不来台面, 而忐忑不安地向明远致歉。明远却只告诉他“无妨”,这些消息越真实越好,越贴近市井寻常百姓家的生活越好。

    若是将来有一天,三五街坊闲时坐在一处的消遣, 就是找一个认得字的当众读报——那这份报纸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今《汴梁日报》的消息来源还不大足够,甚至有时还做不到撑满整个版面,所以需要大幅刊载各家瓦子的节目单。预想中的“广告”客户,也还没有一家上门的。

    但明远不着急:他背后有整个试验方的财力支持,在投入初期“烧”一点儿钱也不妨事。

    毕竟后世有很多完全“免费”的报刊,仅靠广告收入就能支付运营成本。

    明远对此很有信心。

    因此他只管吩咐史尚去收集关于城中各家商户的各种消息:这家正店推出新品酒水,那家脚店打折……然后刊载在报纸上。

    等到汴梁日报在京城中发行量日渐增大,将来这些商户自然而然会发现“报纸广告”的妙用, 到时候自然会找上门来。

    至于蔡京问他有什么深意——这深意自然是有的。

    明远早在试验方给他注资注满十万贯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历史上出名的富豪, 富可敌国的那种, 结局似乎都不怎么好。

    邓通是饿死的, 石崇被砍掉了脑袋, 沈万三最后究竟怎样了版本太多说不清, 但想必不会太美好。

    而他要花一亿贯,到时必然成为顶级富豪, 届时势必需要给自己找一个保命之道。

    如果他拥有一家报社, 而且在初期完全以市井消息做伪装, 便不会太过惹人注意。待到发展壮大,他就相当于将来有了一个喉舌,一个可以发声的地方。

    当然,这也是有备无患之举。

    明远也很希望自己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安安静静地烧完一千亿,回家领奖金去。

    他一面摇着扇子,一面任由自己陷入沉思,却不知道身边的蔡京,正目光灼灼,盯着自己。

    而坐在贺铸身边的种建中,正目光灼灼,盯着蔡京。

    “远之,远之!”

    苏轼亲切地唤明远。

    “我们几人都无异议,今晚还是去桑家瓦子!”

    桑家瓦子的节目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平蓉郝眉这一对姐妹花,今晚有新排的般杂剧上演。

    看起来苏轼等人都是平郝二人的“粉丝”,一力邀请对杂剧不怎么感冒的种建中和贺铸,也一起去看看。

    明远当然没话说,当即唤过向华来,着他去桑家瓦子订下最大的一间閤子。

    在京中待了三个月,史尚的一部分管家工作已经顺利移交到向华手中。

    而向华也不再是初到京师之时那个愣头青了,而是沉稳地凑到明远耳边,小声问:“郎君,今日是端午……”

    端午节,瓦舍里的閤子可能会加价。

    明远冲他一笑:“你明白的……”

    向华顿时颔首:“向华明白了。”

    这十六岁的少年,顿时像一个二十岁的大人似的,迈着沉稳的脚步,迅速走了出去。

    “各位,我们也往桑家瓦子那里去吧!”

    明远懒洋洋地起身。

    “顺便逛一逛汴京城。”

    端午节的汴京城,虽然不及上元这等节庆,但也是热闹非凡。

    众人纷纷应了起身。蔡卞脸上一红,先告辞了——他要回家陪老婆。

    余下几人都是悠闲无事,众人便一起,离开明远住着的小院,先沿着蔡河前往朱雀门,然后折向北,一直行至御街最南端,然后折向东,沿着汴河,一面慢慢往桑家瓦子过去,一面欣赏沿途的风景——其实就是看“人”。

    端午这日的汴河边,就是人从众,放眼望去,四处都是人头攒动,中间还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摊贩叫卖声,人们见面问候“端午安康”的交谈声……伴着树上的蝉鸣声,在耳边连绵不绝。

    一路上,苏轼很留意街边一步之地内摆出的那些小摊,尤其是文房四宝和古董玩器。他很爱收集那些,虽然兜里没有钱。贺铸对苏轼的才学很是仰慕,始终跟在苏轼身边。

    蔡京在苏轼身后大约两三步远的地方不徐不疾地跟着,始终保持距离。

    而种建中却最不耐烦在拥挤的街道里行走,眼见着前面汴河上弯着一弯虹桥,桥面上开阔,人也少些。他顿时一扯明远的衣袖,说:“小远,我们去那桥上透口气。慢慢等苏公他们过来也不迟。”

    明远知道他是憋狠了——在陕西的时候,哪里见过这么多人,这么拥挤的场面?

    他当即点头:“走!”

    两人刚刚上桥,就听见远处争执之声传来。

    “方腾,你不要想不开!天无绝人之路!”

    难道有人要跳河?

    明远听着一个激灵。

    “落草什么的,都不是正途!千万别!”

    啊?竟然不是要跳河,而是要落草?

    当强盗这种有前途的职业,难道现在也是可以随随便便拿出来说的吗?

    明远身边,种建中已经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拱桥的最高处。

    属于军人的低沉嗓音严厉地喝出一句:“怎么回事?”

    而拱桥上有不少人迎面冲着明远奔过来。

    有人后怕地喊着:“刀,有人手里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