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清穿同人]我和四爷互穿后在线阅读 - 第85页

第85页

    对这道旨意的第一反应,她真想冲去宫内抗旨,但脚步刚刚到房门口就缩了回来。一旦出了门,她还能保住福晋的头衔吗?

    顺治帝废过皇后,康熙废了她这个儿媳也不无可能。

    再多痛苦与不甘,也只能往肚子里咽下。

    郭络罗氏不得不认了此次竹篮打水一场空,非但没捞着功劳,而且还被皇上狠狠羞辱了一番。

    如今,她只能自我安慰,张氏入府也就是多一副碗筷,只要胤禩不去就可以了。她可以相信胤禩的,对吗?

    *

    *

    几家欢喜几家愁。

    胤禛也没想到侧福晋的封号来得这样快。一下子就从武格格,变成武侧福晋。他以为还要奋斗一阵子的,汗阿玛此次倒是过于“大方”。

    “我没记错的话,前几个月你以侧福晋为目标奋斗着。”

    武拂衣将加封的旨意带来了北郊庄子,武氏被封侧福晋是要上玉碟的。

    依照如今的规矩,虽然与嫡福晋无法相提并论,但也算是正儿八经的皇家媳妇了。

    得到想要的,就一定能高兴吗?

    胤禛在接旨时,没有多少奋斗成功的喜悦。除了荒唐感,更意识到一件事,汗阿玛是真的偏爱太子。

    从太医院被清理到格尔芬被革职,有心人不难发现索额图在其中掺和一手。皇上却没有明确降罪,就是在力保胤礽的太子形象。

    惩戒不了太子相关的索额图,却不会放过其他人。

    太后的两道懿旨封了的两个侧福晋,就是康熙狠狠向郭络罗氏的脸上狂扇巴掌。

    很可能是没有找到确凿证据,表明郭络罗氏唆使张御医下毒,否则就是直接降罪了。没证据又如何,皇上能力保太子,也就能把气撒到别的地方。

    这样一圈绕下来,武氏被封侧福晋,不过是皇上权衡利弊后下的一步棋。

    武拂衣见胤禛一直不说话,故意问,“位份到手,你怎么不笑一个?”

    胤禛怒目瞪了回去,他想明白封赏里的弯弯绕绕,得多缺心眼才会开心?

    当成为武氏,得了进封,但清醒的思考一遍遍提醒他,自始至终,他都不是被父母偏爱的孩子。这老鬼居然还让他笑一个,简直就是哪壶不提哪壶!

    武拂衣瞧着胤禛憋气的样子,今天的心情又好了一些。“你气什么呢?笑一笑十年少,我明明是为你好。”

    胤禛:他不瞎,没有信了鬼的邪。

    武拂衣看着胤禛贯彻着沉默**,就爆出一件事。

    “今天下朝,我遇上直郡王了。这次四贝勒变成了雍郡王,是彻底点燃了他憋了许久了怒意。去年,就传出四阿哥骁勇善战力压大阿哥的流言。

    你也推测过胤禔会找四阿哥比斗。这事终是成真了,三天后,约战皇家演武场。估计明天吧,整个京城就会都知道了。”

    “什么?!你同意了?和大哥打一架?!”

    胤禛终于不再沉默,宛如看着好战分子一般看着武拂衣。

    “你这是什么眼神,我能不答应吗!直郡王当着皇上面提出的比武要求,他说这是大哥庆祝四弟升为郡王的方式,进行一场友好的比赛。”

    武拂衣非常无辜,又不是她主动挑事。

    她说得理直气壮:“当时,直郡王表态,‘亲兄弟,打是亲,骂是爱。就是与四弟切磋一下,很久没有切磋了’。

    皇上当场点头了,认为可以有友谊赛。那种情况下,我能说不打?我和某人不一样,某人不善骑射,心里退怯。我不怂,肯定同意了。”

    武拂衣其实明白康熙为什么会同意。

    可能是借着胤禔的提议告诫四阿哥,让老四不要因为晋升郡王就忘了脚踏实地。

    胤禛其实也明白康熙为什么点头应允两个儿子打一架。

    但,他有一个好问题。谁是某人?谁怂了?

    作者有话要说:①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在南京拜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召谕天下,“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第三十六章

    “听说了吗?明天直郡王与雍郡王就要打起来了!”

    “嘘!你小声点, 生怕别人听不到我们在议论皇家的事情吗?”

    “哎呦,别慌,大家不都在说嘛。反正我们也就只能说说, 比试在皇家演武场进行, 我们都是瞧不着的。

    你难道不好奇究竟谁会赢?众位阿哥之中, 当属直郡王武功最胜, 我觉得他会赢。”

    “是吗?我倒是觉得青出于蓝胜于蓝,我想押雍郡王。万岁爷把牛痘研究交给雍郡王负责, 想必是看出他为人可靠。”

    茶馆中, 胤祯身着便服,听着茶客们的热闹讨论。

    以往他不会来这种市井茶馆, 但最近两个月出宫的话,一有时间就会来坐坐。

    起因?

    绝不会告诉别人, 最初是来听说书先生讲牛痘故事的。

    十四阿哥怎么可能喜欢听市井故事, 绝对没有可能,除非那些故事是他写的。

    胤祯回想起元宵节之后的生活,真是要抹一把辛酸泪。

    不知不觉,他教导四哥家的三个混世魔王已经五个多月了。

    从一开始天真地以为教孩子很容易, 到充分认识到再乖巧的孩子都能把教书先生逼疯。

    日子一天天过去, 非常可悲的情况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