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
进了笼子的犯人只能站着,被太阳暴晒,很多人生生站死,其中就包括秋如兰的年迈的祖父母。 秋如兰母亲貌美,在牢狱中受狱卒侮辱,触柱而死。 秋如兰父亲咒骂县令昏官酷吏,被活活打死。 一家只剩下秋如兰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自然守不住家产,还差点被黑心亲戚偷偷溺死在河中,幸得一对好心的老夫妇相救。 这对老夫妇靠捕鱼为生,膝下无子,从河里捡了秋如兰,见她生得可爱,心里喜欢,便留下来认做养女。 秋如兰长到十三岁,便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她乖巧又孝顺,心灵手巧,上门求亲的人家络绎不绝。 养父母心想肥水不流外人田。 他们有个侄儿比秋如兰年长三岁,在一家卖文房四宝的大铺子里做伙计。 侄儿相貌端正,人也勤快聪明,还会读书识字,没有不良嗜好,很得掌柜欣赏,前途光明。 最重要的是他们这孩子可以说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感情自然比旁人更加亲厚。 少年极为喜爱自己的小未婚妻,定亲之后待她更是十二分的用心。 教她读书识字,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她。 怕她闷久了,沐休日一定会带她四处玩耍,看城内城外的风景。 不难想象,若是成了亲,二人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幸福和美。 这大概是秋如兰人生中,记忆最深刻,最纯粹,最美好,也最幸福满足的一段回忆。 此后再也没有过。 少年死了。 第36章 店里的另一个伙计妒恨他被掌柜赏识,不满日积月累,在看到少年和未婚妻亲密谈笑的一幕后,恶意一瞬间达到顶峰,买了□□下在少年的茶水中。 之后又嫁祸给在场的秋如兰。 他黑口白牙,死咬着秋如兰,诬陷秋如兰勾引他,与他合谋害死少年。 审案子的官员以貌取人,认为貌美的女人必然不安于室,骨子里便是水性杨花之人。 虽证据不足,可有伙计口供在,又无其他目击者,便判了秋如兰有罪,打入贱籍。 养父母申冤无门,救女心切,听人讲可以到京中找大官告状,连夜摇船出发,结果遇上狂风暴雨,船翻人亡无人知。 秋如兰辗转入了教坊司,一直以为养父母还活着,自知此生大概无法脱身,便悄悄攒钱,想办法托人交给养父母。 那人按照秋如兰提供的信息,没找到她的养父母,昧下银钱,转头告诉秋如兰钱已经送到。 之后几年,此人假借秋如兰养父母名义,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问她要钱,一直到秋如兰凭剑舞和姿容成为教坊司最具名气的淸倌,遇到当朝宰相之子贺元卿。 贺元卿或许是真的被秋如兰吸引,怜惜她命运坎坷,待她非常温柔体贴。 揭露了那人的真面目,还替秋如兰查清了她养父母已死的真相,并打捞到二老的尸体安葬。 只是最后一条,便足以令秋如兰视贺元卿为恩人,愿意倾尽所有报答他。 之后贺元卿被赐婚,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来见秋如兰,没料到得到的却是秋如兰的真心祝福。 贺元卿面色阴沉拂袖而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未在踏足过教坊司。 直到成婚当日他与安平圆房被打。 贺元卿避人耳目,让心腹安排,把秋如兰带到一座画舫上,借着酒意强要了她。 事后又似乎愧疚的抱着伤痕累累的秋如兰安抚,柔情蜜意,说心悦于她,情难自禁,语气中放下了骄傲,脆弱又疲惫的求她原谅。 秋如兰并不怨恨,贺元卿想要什么她都愿意给。 不是因为爱慕,而是恩情。 贺元卿却没有看清这一点,他对秋如兰的确有几分真心的喜欢,理所当然的把秋如兰的柔弱和顺从当成了死心塌地的爱。 后来被安平弄到身边,故意羞辱折腾,甚至亲耳听着贺元卿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低贱到尘埃,秋如兰也不恨。 不恨贺元卿,也不怨安平公主。 她能理解安平公主的心情,因为她也真心实意的爱过一个人。 宫变那日,秋如兰被贺元卿的人秘密送出城,藏在了一座庄子上。 直至尘埃落定,听到安平公主已死的消息,秋如兰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贺元卿从龙有功,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权臣。 他光明正大的把秋如兰接到身边,肆无忌惮的给她所有宠爱,整个京城都知道贺大人有个出身教坊的心头好。 然后便有了风言风语。 多数是对秋如兰的中伤。 贺元卿生性多疑,听得多了,便起了猜忌之心,怀疑秋如兰跟了自己之前就已不是清白之身。 那日画舫强要她虽然出了血,未尝不是他过于粗暴所致。 贺元卿占有欲极强,绝不能忍受自己的女人被别人碰过,只要想到有这种可能他就发自心底的厌恶,待秋如兰一日比一日冷淡。 安平已死,贺元卿不再是驸马。 他不可能让一个贱籍出身的女人做自己的正室,在对秋如兰起了嫌隙后,没多久便娶了另一位皇室女为正妻。 新夫人知道秋如兰的存在,知道她至今无名无分还惊讶了一阵,委婉的问了贺元卿的意思,要不要给她一个名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