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科举荣耀,化学强国在线阅读 - 第311页

第311页

    由于朝廷只允许西海人在这个工业区上建厂,文靖安很有必要亲自视察这个地方,好在和西海人谈判时做到心里有数,在这之前,他遇到了些“意外”。

    知道他要来,卢玉邻家族的人、江州其他大商户、江宁府衙门官员、江州士子、诗词爱好者、思想开放者、《新华月报》读者等等都是慕名而来,最后竟然有上千人在江州工业区的渡口等他,为的就一睹探花郎的风采,文靖安下了船,只见黑压压一片人群盯着他看,甚至有此起彼伏的声音在叫喊“文探花”、“文编修”、“探花郎”、“文司丞”各种称呼,当地府衙出动了数十护卫开道才将他送了进去。

    文妙安感叹道:“小哥哥,你在江州都这么出名了啊。”

    卢玉邻接话道:“那是,老师非但是去年的探花郎,最难得的是还有传世诗才,又兼备西海学问,不止江州,老师早已天下闻名了。”

    文妙安:“得了得了!听起来是抬举你们老师,实际上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他天下闻名学贯中西,你们是他的学生也差不多哪儿去,是这个意思吧?”

    卢玉邻解释道:“当然不是!我们对老师的学问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文妙安正要再说,文靖安制止了她,跟卢玉邻说道:“等会我和江宁知府看完工业区之后就去跟你家里人见面,你先去跟他们说一声、安排一下,时间还是很紧张的,争取今天就把事情说清楚。”

    卢玉邻拱手领命,道了声“老师放心”,随后与杨玄素等人先离开队伍,自行安排去了。

    文靖安要见卢家人并非“老师家访”,而是有着长远的考虑,他们此去剑州之后,西海人过来建厂是中外合资,那么他们这边就要出资,这资金必然是天量数目,户部不会给他们那么多预算,他们只能另想办法,以卢家为首的江南大商户就是很好的选择。

    故此,等他和江宁知府还有当地各种官员、代表见过面之后,抓紧时间看了一圈江州工业区的地理环境,卢玉邻等人当初选址的时候是严格按照他和崔琰定下的规矩来办的,所以这个工业区就落在大江旁边,和江宁府城仅有十里左右路程,水陆交通都十分便利,四周又都是平原,有足够的面积和土地用来拓展,西海人在这里再建一个工业区都不成问题。

    交通、土地等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钱了。

    看完工业区之后,周洵负责带人往轮船上补充淡水、粮食等物资,文靖安、严素光和另外一批官员便从陆路进入江宁府,去卢玉邻他们家“做客”。

    有了卢玉邻牵线加上文靖安此时已经声明在外,卢家和其他东南大户对他当然是隆重接待,鞭炮从江宁府城门口放到卢家大门口,文靖安算是见识到了江南之地这些大商户的排场和富庶,在京城那边,虽然达官贵人一抓一大把,但到底是天子脚下,再有钱有势也不敢太过声张,甚至有的官员刻意把家里弄得破落以示低调,到了江南就不同了,这些富豪极尽奢华之能事,单拿卢玉邻他们家来说,您猜卢家的府邸有多夸张?

    进了门,客人有两种方式可以走,一种是走桥梁和道路,一种是坐船。

    没错,卢家府邸的高墙围起了一个可以行船的大湖!

    看到这种场面,说句不是很对得起卢玉邻他们家隆重招待的话,文靖安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狗大户。

    那么接下来见面寒暄、参观喝茶等等流程走完,屏退无关人等,正式的密会也就开始了。

    文靖安的诉求很简单——要钱。

    卢家和江南大户的回应很简单——有钱。

    值得说明的是,有钱和给钱区别还是很大的,给不给、给多少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而有了文靖安亲自出面请求,再加上今年江州化肥厂的收益已经让卢家人看到收益和前景,文靖安一开口,卢玉邻他爹,也就是卢家家主当场应下十万两银子的出资额度,其他大商户纷纷追随效仿,最后统计下来,这一轮共计筹到二十三万两银子。

    原来名气真的能够换钱。

    不过文靖安不是用自己的名气来谋私,而是为国集资。

    当然,既然牵扯到了钱就免不了有交易,既然有交易文靖安就要有所付出,人家出了钱,他就要拿些什么东西出来交换,比如当场就有几位出资的富商表示他们家里有一两个不成器的犬子,希望能放到文靖安身边驯一驯,要是文靖安能收他们做学生就再好不过了。

    吃人嘴软拿人手软,文靖安只得应下了。

    当天晚上在卢家吃了一顿这辈子没吃过的那么贵的饭,原谅文靖安在吃的方面没什么造诣,他只能大概描述一下这顿饭有多奢侈,比如拆五十只大闸蟹配一小碗面条,燕窝汤是用来漱口的,鲍参翅肚照盘吃,很多菜他没胆量动筷子,怕破坏食物的精致美感。

    酒桌上就是卢玉邻他爹不断感谢文靖安对卢玉邻的栽培,他做梦也没想到卢玉邻能为朝廷效力,能进詹事府任职,这些都是文靖安这位师长的提拔,他先敬文靖安一杯,然后让卢玉邻敬文靖安三杯,又说文靖安好不容易从京城来一趟,他们卢家除了隆重接待之外,还备了一点“薄礼”,希望文靖安不要嫌弃。

    后面就又是其他富商纷纷效仿,请文靖安尽量教育他们的儿子孙子,也都有“薄礼”相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