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女尊之科举仕途在线阅读 - 第76页

第76页

    木析点头,义愤填膺道:“没有农学的书籍,那些农官怎么催耕?怎么指导百姓种地?”

    听到这里,沈实在心里感到好笑,真新鲜,第一次听说种田还要农官指导。

    他温和的笑道:“农官是催耕催农催收,她们的职责是防止有地方官员徭役太过,也防止有太多百姓从事其他行业,导致田地无人种植,于百姓而言,农为第一要事。”

    木析皱眉:“没有农学的书籍跟理论知识,农官拿什么指导百姓种植,百姓又怎么知道最好的播种,收割日期,对于种子的处理,栽培、收获、和贮藏技术?”

    沈实面上的笑意淡了下来,淡淡道:“你书里知道的那点知识,远远没有侍候了一辈子土地的百姓了解的透彻。”

    木析忍不住反驳道:“我也种过田,平心而论,很多百姓确实是会种田,但她们仅仅是会,要说有多精通说不上,更多是按照祖祖辈辈的经验学习种田。”

    沈实忍不住也皱起眉头,他看着木析问道:“那你的意思是?”

    木析:“农学至少要出书,我承认百姓的经验是有效的,但更需要出一本农学书,总结各地百姓种植的经验,规律,技术,做到种植的利益最大化。”

    沈实沉默。

    虽然木析具体说的什么意思他不太听得懂,但是利益最大化这个词太形象了,他一下子意会到了木析话中之意?

    他淡淡道:“我会上疏给圣人的。”

    第41章

    两人沉默了会儿。

    沈实笑着缓和氛围道:“小姑娘还是很厉害的,我都没想过这些。”

    木析笑了笑:“只是碰巧想到而已。”

    她也不过是仗着前世的眼界,才能想到这一层的。

    她根本不会小瞧古人,实际上她前世的古代就有指导农事的四大农书。

    可能是她穿过来的时候还早,反正现在还没有一本系统全面的农书面世,当然,也可能是有,但没有被史书阁收纳,但是据她了解,可能性不大。

    沈实:“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指导农事的书籍,不过不在你划分的农学里,而是在你划分的这个……嗯?天文学?很形象。”

    木析接过沈实递过来的书,翻到一半就意识到这确实是一本农事跟气象学的农书。

    她记得她前世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指导古代耕种收割的时节体系。

    木析回想了一下儿时父母种田收割,也确实是大致按照节气来确定耕种时间的。

    她感慨道:“所以说如果把耕种的经验总结出来规律,再按照总结出来的经验指导种田,不是比自己慢慢摸索跟学习要容易的多?效率也更高。

    就好像节气体系一样,这也是先人观察农时跟天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单个百姓的经验,总也不会有整个气节体系来得更完整。”

    木析还有一些想法没说,比如改进农具,这是能直接提高生产力的法子。

    她前世种花家的耕作农具,到了后期已经很成熟了,肯定是比现在才刚刚开始使用铁农具的宁朝要发达的多。

    但是要她自己去改进农具……对不起,告辞。

    说起农具改进,她大概只知道前世历史课本上出现过,并且经常会考的“曲辕犁”,但是要她画图改进……这就是在为难她了。

    所以哪怕知道,她也没说,最多就是以后暗搓搓提醒一下而已。

    沈实听了木析拿时节做的例子,这才对木析提的意见完全重视了起来。

    诚然以沈实这些年的从政经验来看,木析提的看法确实是有稚嫩之处,但是这事于朝堂而言,也确实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只是需要时间去验证。

    想到这里,沈实问道:“你是想接手这件事?”

    木析非常快速的摇头:“不不不,我又不是农官,也没有种地经验,外行指导内行,让我做肯定做不好,我还是不拖后腿了。”

    沈实微微一笑:“也是,这事接手,也确实是费力不讨好,没个十几年几十年看不到成效。”

    沈实还有句话在心里没说,还容易被摘桃子,辛辛苦苦十几年为他人做了嫁衣,说不定还要为中途走的歪路背黑锅。

    木析:“……”

    行吧,这就是官场小白跟官场老狐狸思维方式的差距了。

    沈实:“你为朝廷出策有功,虽然圣人不一定会公布你的功绩,不过不用担心,圣人心里清楚是你的功劳就行了。”

    木析微拱手:“那就多谢沈大人了。”说着把那本记录天象时节的书放入农书的书架上,然后看向沈实问道:“大人今日来翰林院是?”

    沈实拂了拂身上的官袍,笑道:“本是想请木大人来北镇抚司帮忙写公文,但既然木大人这么忙,就不劳烦大人了。”

    木析陪着沈实走出史书阁,在外守值的孟典籍道:“沈大人,木大人,已经到了散值的时候了,属下先走了。”

    木析点头:“走吧,正好我也要回翰林院。”

    三人同行,平常一贯话多的孟典籍除了偶尔应和一下她的话,一路上都是沉默的。

    木析稍微一想便知是因为她身旁的男人。

    锦衣卫代圣人以查探天下,是圣人的耳目一事,朝中的官员都知道,所以遇到锦衣卫谨言慎行已经是常态了。

    等到到了翰林院,孟典籍才拱手行礼,先行离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