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在线阅读 - 第99章 户籍田亩

第99章 户籍田亩

    冶铁铸造兵械,只是赵广保卫扶风诸多举措中的一项。

    从扶风根据地的发展来看,目前百余里的方圆,依靠渭水这条水运大动脉暂时没有问题,但要是再想向外扩张,势必要改进交通条件。

    生水泥的生产作坊,已经在槐里的工坊区建立,第一批的成品将用到改善槐里至渭水水埠的道路,这无疑将提高运输的效率。

    同时,这一路自南往北的长征,让赵广感触最深的,除了翻越秦岭的谷道实在难走外,还有交通运输工具的落后。

    运输粮秣,单靠辅兵背运和蓄力驼运,效率上实在太低。

    改进交通运输工具,势在必然。

    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主持发明的木牛流马,对军中辎重的运输作用很大,但木牛流马在推广上也有不小的问题。

    史载:诸葛亮北伐之时,曾经在兵出祁山时,用木牛运军粮,在斜谷出兵时,用流马运军粮,从时间上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

    赵广刚刚穿越过来时,对木牛流马究竟是何物,能够翻山越岭,为蜀军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撑很有兴趣。待在姜维军中看到了实物后,赵广才知晓真实的情况,木牛是一种有前辕的独轮车,而流马则是没有前辕的独轮小车。

    “这不就是独轮车的古代版吗?不过,工艺上似乎要更复杂一些。”赵广有些哑然无语。

    独轮车,后世人民战争时期的运输利器,其实,早在西汉的时候,汉画和文字就有关于鹿车、辘轳车的记载,不过,这两种车主要还是用蓄力来拉动,真正大规模用于军中辎重运输,是在三国时期。

    越是传说中神秘的东西,有时候见到真相时,往往会让人感到恍然,相比木牛,流马的原理更接近后世的独轮车,从制作工艺来说,这两者都太过精细和复杂,对木工的技术要求也更高。而之所以要如此精细,原因也有三个。

    其一:蜀中多为山地,道路险峻难走,车子如果工艺不到位,安装不紧密,到了栈道上没用多久就会散架;但在平原地带则不一样,畜力车、人力车能适应平地运输需要,木牛流马的牛头马头机关等构件成了累赘。

    其二:出于保密原因,木牛流马的叫法比独轮车要更加的神秘,再加上复杂的切割安装技术,在战场上纵算被魏国缴获,也很难进行完整的复原。当然,如果有马均那样的技术水平,这点难度不在话下。

    其三:也是最重要一点,木牛流马是完全依靠人力来推车,而不是蓄力,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蜀汉国力弱小,巴蜀之地大型牲蓄比较稀少,没有蓄力,诸葛亮能依靠的就只有人,反正南中等地夷民众多,征发过来正好当作辅兵使用。

    相比需要时间提升的冶铁技术,木工技术的升级则要立竿见影的多,在槐里的木工坊,赵广拿出了改进版的独轮车图样。

    一天之后,木工坊的坊头就将独轮车的样车也造了出来。这种类似于鸡公车的运输工具在试验之后,让糜立等辎重营官员大为惊叹。

    赵广版独轮车,结构简单,制作不复杂,却又能把重量平均的分摊到人与车轮上面,按测算每次运输的货物重量相当于六个人力。

    在提升和改进冶铁、木工技术的同时,赵广又召集诸葛绪、糜立等人,对扶风根据地的土地进行丈量,落实人丁入籍“土断”和分田到人的“均田”政策。

    依靠劫掠汉中魏军的补给线,蜀军在短时间内不缺粮秣,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提早谋划,只依靠以战养战来支撑,蜀军最后只能走向与流寇一样的下场:困顿而亡。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招募流民,恢复生产,是扶风根据地的当务之急。

    土断,就是重新整理户籍,所有在蜀军控制区域下的民众,一律按所居住的县、亭、乡,编入正式的户籍。

    均田,就是计口授田制度,让入籍的民众按照男丁、女丁的不同,得到对应不等的土地用于耕种。

    这两个政策的颁布实施,是赵广根据扶风根据地的现实情况作出的改革措施。

    扶风郡地处渭水两岸,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豆类、菽类的种植,前些年关中动荡,民众多逃亡汉中、凉州一带,荒田甚多,这几年魏国为支援伐蜀,将关中作为大后方,又招募流民垦荒、通渠,关中的生产得到一些恢复。

    去岁,钟会大军伐蜀,关中的青壮多被征用徭役,担负运输粮秣、辎重的任务,本来,伐蜀结束之后,这些人丁就可以回籍了,谁料想,魏军入蜀占领成都的目的倒是达到了,但汉中却被赵广给反攻拿下,由青壮为主的辅兵更是被蜀军俘虏了一大半。

    这样一来,赵广的中路军人员构成就变的很奇特:加上陆陆续续从蜀中、汉中汇聚的蜀军各部,中路军的主力,约计不到一万人。

    同时,被蜀军俘虏的魏军俘卒、辅兵,包括槐里未能逃脱投降的杂胡,已经达到了接近三万余众,一比三的比例,让李球、糜立等人既欣喜又心忧。

    喜的是,不管是什么时候,人力都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人,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有了人,恢复生产才能可能。

    忧的是,俘虏和辅兵太多,万一处置不当,逃亡还是其次,激起暴乱那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何做好俘虏和辅兵的转化,是摆在赵广面前的一件大事。

    户籍和土地改革,就是赵广拿出笼络军心、民心的两大措施。

    中国自古以来,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偏大陆的原因,田地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有了田地,就不会饿肚子,有了田地,就可以娶女人,生孩子,可以慢慢的积蓄财富,发展壮大,最后繁衍成生生不息的家族。

    蜀中土地自汉以来,多为豪族占据,刘备入蜀之后,又忙于应对魏、吴的进攻,几乎没有时间来进行境内的土断,也就是土地改革,诸葛亮当政时,内政上特别是在打击豪族方面出台了较多的措施,蜀汉国力得到逐步的恢复,但当诸葛亮去世后,一切又慢慢恢复了原样。

    赵广穿越过来时,看到的景象是蜀汉境内,豪族林立,占据了各郡、县最好的地方,普通的民众则生活困苦,因土地零散又产出不高,民众不堪重赋,只能放弃身份,依附到豪族那里求一个苟活。蜀汉可征税赋的人口也是连年下降,不得已只能雇用羌夷蛮兵作为军中主力。

    关中的情况则又与蜀中不同。

    田地有的是,关中缺的是人。

    有人丁,有土地,有粮秣产出,有兵械补给,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运输工具,赵广有信心,为来年的扩大根据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