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天汉之国在线阅读 - 天汉之国 第128节

天汉之国 第128节

    陈与义点了点头:“不错,我也觉得观察很失望。观察说,最近军政的事情,他自己都感到自己有些啰嗦了。听了你的话后,却只说一句失败了。说的话越少,越是说明心里有多么失望。”

    邵凌道:“通判刚刚去世,观察接手我们这支军队的时候,可不是个好说话的性子。那个时候敢打敢冲,能把命豁出去,才杀出了一条血路。灭了杨进,占据了襄邓之后,性子才慢慢和缓下来。唉,建立这支军队,观察的很多想法都与别人不一样。开始还有人怀疑,今年一救陕州,再战荆门,两场大胜让怀疑的人闭了嘴。观察信心大增,才又开始在军中整顿。”

    沉默了一会,陈与义道:“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观察为什么这么做。带兵自古有规矩,无非是精选兵员,严肃军纪,多加训练。将军对士卒结以恩义,士卒必然效死。吴起吮疽,将士乐为其效命。观察却偏偏不这样想,非要让士卒读书,人人都要知道当兵的道理——”

    说到这里,陈与义无奈地摇了摇头:“何其难也!”

    邵凌道:“这是观察的想法,别人难以改变。不只是军队,对于政事,观察也是如此。再难,观察也会坚持做下去的。今年的两场大胜,说明了观察的想法不错。”

    陈与义道:“观察的想法或许没有错,但世间哪里找那么多合适的军官?以前军中的将领,不流行读书,许多人大字不识。观察却要求,小卒都要学认字。”

    邵凌摇了摇头:“初立国时,太祖曾经要求天下武人尽读书。到真宗皇帝,朝廷才变了想法。此事观察倒是与太祖有相同想法,算不得错。”

    “或许吧。”陈与义是个相当传统的文人,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许多都与王宵猎想法不同。不过他是个合格的官僚,想法不同,并不影响他尽心做事情。

    又喝了几杯酒,邵凌道:“我倒不是认为观察的想法有错的地方,而是担心困难太大,做事情没有那么顺利,影响观察的信心。一旦失了信心,也就没有了决心,事情更难做成了。”

    陈与义想了想,摇了摇头:“此事你多虑了。观察的态度虽然和善,做事却非常坚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经了此事,观察无非是想得更多,事情安排得更合理,但决心应该不会变。我就是觉得,现在襄阳经费宽裕,正是该招兵买马的时候。观察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扩大军队。”

    牛皋道:“兵贵精不在多。此时钱粮充裕,观察尽力练兵,并不是什么错事。兵练得精了,在战场上才能以一当百,才能打得赢恶战!”

    陈与义没有说话。显然,他的想法与两位统兵官不同。

    邵凌道:“只要观察的决心不变,信心十足,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观察练兵的方法,其实许多人都看不懂,也不理解。又如何?战场上打得赢,就必须认可。其实何止是参议,军中的许多将领,包括我在内,也不知道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知道就不知道,对军队有利,遵命就是了。”

    说到这里,邵凌喝了一杯酒。才道:“可观察偏偏说,仅仅遵命是远远不够的。那还要怎样?我是军人,只知道遵命。其他的事情,就太强人所难了。”

    第292章 错是永恒

    太阳落下山去了,有了凉风,吹在身上,把白天的燥热带去。随着凉风吹来,整个世界好似一下子活了起来。树上的蝉停止了鸣叫,蜻蜓在暮色中飞舞。几只蝙蝠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飞来飞去。

    王宵猎抬起头,看着这世界,突然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吩咐士卒取了酒菜,放在银杏树下,自己一个人静静饮酒。在这夜色里,一边饮酒,一边想心事。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从学校里,从大人那里,从大自然中,学到了一点知识,就觉得自己一下子知道这个世界的样子了。从书本上,从有学识的人那里,学到了一点思想,就觉得从此自己知道了人该怎么活,世界该怎么治理了。

    人慢慢长大,有的人会明白,孩子的想法多么可笑,也多么天真。还有的人,永远保持着孩子的这一份天真,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简单的。世界简单,人也简单,快快乐乐地活着是自然而然的事。

    而当到了耄耋之年,他们坐在村口的树下,静静地看着太阳升起来,落下去。他们的眼里好似这个世界十分新奇,可以一直看着直到自己死去。如果有人问他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会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所谓复杂,只是人的复杂。

    世界到底是简单还是复杂?其实世界无所谓简单还是复杂,世界本来就是那个样子。人能不能改变世界?当然能。人本身就是世界的一份子,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世界。人的改变对世界重要还是不重要?应该说,很可能是不重要的。

    饮了一杯酒,王宵猎叹了一口气。最近总喜欢叹气,是因为王宵猎发现,自己穿越千年,其实也没有什么一下子改变这个世界的办法。办法有没有?当然是有的。不过,认清这个办法,并真正能够实施下去,是非常难的事。甚至说,并不比不知道这样的办法更加简单。

    相对于这天地,这世间,有时候,人类真的像是孩子。你觉得自己已经知道得很多,这世间的规律很简单,在自己的眼中这世界也就很简单。如果像个大人一样地仔细想,才会发觉自己知道得很少。真正成熟起来,能够把知识延伸出去,去寻找知识的尽头,才会发现人类的渺小,世界的无穷。

    前世经常有人说一个笑话。一条数轴上,你取一个点,取到有理数的概率是零,而取到无理数的概率是一。用数学的话说,你永远取不到一个有理数,永远会取到一个无理数。这不是诡辨,这就是数学的结论。只是对人类的常识来说,这个结论有些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世界上的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个无理数用人能够理解的形式写出来其实不可能,不管在数轴上怎么取,永远接近的是这个不能用常识确认的数。

    很多知识都是这样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里的这句话含有哲理,有时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如果不考虑哲理,只说这句话讲的内容。会不会万世不竭呢?不会的。因为捶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原子,或者更小的单元组成的,最小的单元总有数目,总会有取尽的时候。这就关系到世界是连续的,还是量子化的。庄子的话明显是认为世界是连续的,然而世界是量子化的。日取其半,怎么取其半?要想取其半,就要知道确切的两端。即使物质是量子化的,实际也无法精确的确定两端。无法精确地确定两端,中点就不可能正确,所以只能是日约取其半。即使确定了两端,能不能取到真正的中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道理,就跟前面讲的永远不可能在数轴上取到有理数是差不多的。

    我们所能知道的知识,不管是对自然,还是对人,对社会,大多都是这样。看着有道理,实际上真正发散延伸下去,都没有道理。那么知识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还是有的。这就是度。

    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条件下,这样的道理是正确的。超出了度,或者说条件不符合,这个道理也就不正确了。这句话看起好像是废话,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都认识不到这一点,理解不了。

    度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根据我们的观察而进行的描述。这是客观的,是与人相关的,既符合人的认识,也符合世界的真实。比如这是红的,那是白的,这是硬的,那是软的。度没有明确的界限,一旦设置了界限,就不是度了。而界限,实际不能确定。

    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这一点或许还没有那么重要。某种程度上,人类对自然界的研究,也并不太在乎是不是绝对正确,而在乎相对正确。但对人类和社会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度,则非常地重要。

    前世的时候,上学要学很多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知识。特别是在中国,有时候被某些人称为屠龙术。这些知识是不是正确的?是。但一定要注意的是,这个正确是有度的,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真正放之四海而准的真理。要想运用学到的知识,就必须明确前世的度在那里,这个世界的度在哪里。如果不能明确,这些正确的道理,有时会成为催命的毒药。

    经常有人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历史的长河来说,从人类文明的总体来说,这样说是正确的。但具体到某一个点,某一个现实的社会,这句话几乎都是不正确的。上层建筑如果有意识地让自己适应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地改革,国家就会稳定,就会发展,社会就会繁荣。如果不改革自己,随着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就会越来越不稳定。

    这就是改革的深层逻辑。而不是因为我们现在落后,要学习先进的国家,要借鉴别人的经验,而进行改革。虽然国家说改革是进行时,但很多人,还是没明白为什么改革。

    在很多人眼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正确的,那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他们认为这不言自明,谁不承认,谁的知识就有问题,眼光就有问题。却不知道,这句话的正确不是建立在现实世界是这个样子的。现实世界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句话与事实都不相符。

    我们说,世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确实如此。但是波浪式前进,还有波峰、波谷相差的大不大,频率是高还是低。螺旋式上升同样也是如此。这句话之所以正确的核心其实是前进和上升,说明了人类社会不是原地踏步的,而是前进的。但对人类的影响,大多时候是在低峰时鼓舞人心,有低峰就是有高潮。

    为什么会如此?矛盾论算是一种解释,只是不太完整。另一种解释,是我们找出来的规律,认为找到的正确,是有其范围的,有度的。而随着发展,现实早晚会超过先前的度。这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不是稳定十年,什么都不变,十年之后再变什么。

    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知道数轴上必有有理数,但实际去取,必取到无理数类似。绝大多数我们知道的道理,不管多么正确,在现实中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刻板地按照道理去做,就只能做错。教员曾经批判过本本主义,与此有类似之处。

    理解其精神,借鉴其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真正的出路。前世学过的道理,是指导我们世界应该如此,而不是就会如此。

    从道理来说,这个世界好简单。听说过这些道理,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够侃侃而谈,还可以不时地嘲笑做事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要把道理跟世界的现实相结合,世界就好复杂。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是这样的,偏偏就是那样的。这样做明明是对的,偏偏事与愿违。

    王宵猎以为,他已经在这个世界掘了一条河,应该就能奔腾而下,冲出一条大江。结果却是,这条小河一头撞上了堤坝,没有了出路。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考验自己。凭着这条小河,能不能把前面的堤坝冲开,开出一条奔涌而下的大江。

    第293章 天命何在?

    邵凌和牛皋进了王宵猎官厅,一起行礼。

    王宵猎道:“明天我要回襄阳了,许多政事要处理。陈参议会留在新野,协助处理军中事务。今日叫你们来,是有几句话吩咐。你们两个坐。”

    说完,让陈与义过来,在邵凌和牛皋的对面坐了。

    王宵猎道:“确切的消息,陕西的军队已经开始集结,准备与金军决战。金军以讹里朵代替娄宿为攻陕主帅,增兵至六万。现在六合的兀术,即将带两万精骑来洛阳,准备进陕西。”

    牛皋道:“兀术到洛阳,不知会不会窥伺邓州?”

    王宵猎道:“陕西大战在即,兀术是没有机会威胁邓州的。不过,到汝州只有数日路程,他又全是骑兵,我们不能不防。我离开新野的日子,你们三人一起,准备大军北上。起程的时间,定在七月的中旬。兵员的数量,以三万人为宜。”

    陈与义、邵凌和牛皋一起称是。

    王宵猎道:“陕西有朝廷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大军,集结起来,可以威胁河东。听闻金人有意立刘豫为傀儡,把与本朝交界的地方交给他。在这之前,金军应该会尽力击破陕西,消除刘豫的威胁。本朝也担心金军到了秋天再度南下,有意让陕西军主动进攻,吸引金军主力。张枢密集结了近二十万大军,金军算起来有八九万。自开封府之后,这是最大的一场会战了。”

    陈与义听了不由皱眉:“这一战的结果,将会直接决定陕西的归属。枢密如果败了,朝廷再无大军救援。如果金军借势南下,川蜀危矣!”

    王宵猎道:“如果败了,那就只能借助秦岭,阻挡金人大军了。朝廷大计,我们不能妄测,此事不必多谈了。你们只要准备好大军北上,防范兀术就好。”

    陈与义三人看得出来,王宵猎对此战没有信心。如果有信心,就会集中全军兵力,北上洛阳,与陕西张浚的军事行动配命。只是集结三万军队,显然是防兀术。

    对陕西一战王宵猎当然没信心。以宋军的战力,现在的战备水平,两倍于金军,实在称不上有多大的优势。更不要说,张浚的指挥显然有问题,西军没有整备完成。看张浚的样子,不把宋朝的最后一点家底折腾完,是不会罢休的。

    陕西败了怎么办?宋朝死心,金朝安心,中间扶持个傀儡刘豫,正式进入相持阶段呗。王宵猎现在的实力,没有办法改变大势,只能够顺势而为。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陕西之战的结果已经注定,王宵猎不想花太多精力。“这几个月对军中的整顿,现在看起来,算是失败了。那一天你们说军中九成人不赞成,我又了解了一下,大致就是如此。既然失败了,此事就没有必要坚持做下去。做事的人累,军中的军官也厌烦。”

    陈与义看了看邵凌和牛皋,面上表情复杂。对于失败,王宵猎的坦然有些让人意外。不过,陈与义心中明白,如此坦然,只怕后面还有事情。

    王宵猎道:“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失败。我们做事情不能稀里糊涂。成也好,败也罢,都要明明白白。让军中统制以上的将领,每人写一份公文,分析为什么失败。告诉他们,千万不要糊弄了事。写成什么样子都可以,但不能随便从军中找个人,交上来敷衍。这是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哪怕一时能力不足,还可以学习,可以培养,没有态度也就没有了前途!”

    见王宵猎语气严厉,三人都心中一凛,叉手称是。

    王宵猎道:“接下来,从军中的中高级军官开始学习。要先让他们搞明白,我为什么要整顿。包括你们在内,也是一样。不搞清楚为什么,事情做不好的。”

    陈与义三人有些尴尬。王宵猎说的不错,自己三人同样不明白,王宵猎为什么整顿。对金军连连获胜,士气高涨,正该招兵买马的时候,折腾什么。

    王宵猎道:“最根本的,其实是我们这支军队为什么存在?我们要干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根基就不牢靠,发展得越快,越会出大问题。”

    陈与义道:“金军破开封府,二帝北狩,百姓遭难,半壁江山沦落。作为宋朝子民,岂容金虏如此张狂!自该起义军,保卫斯土斯民!观察起于勤王,百战之后,有今日局面!大军正该禀承此志,与金军血战到底,复我中原河山!”

    看着陈与义,王宵猎点了点头:“参议这话,说了相当于没说。金军南犯,生民涂炭,百姓受此灾殃,起而反抗没有错。现在我说的是军队,根基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要做什么事情?还是不管这个问题,与禁军一样,为朝廷之鹰犬,圣上之爪牙?”

    陈与义愣了一下,道:“如此有什么不对吗?”

    王宵猎道:“显然我认为是不对的!如果仅为朝廷的鹰犬,那么朝廷军队连败之后,我们这样起自勤王的军队又为什么存在呢?如果军队是那样子的,又何必设镇抚使,由朝廷招军养兵才是。或者说是我贪图镇抚使权位,招你们入军中来,搏我一家的富贵呢?”

    陈与义想一想,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是啊,如果是这样,自己为什么来参军?

    看着三人,王宵猎道:“立国时,太祖对禁军的定位,除了御外敌,对内就是做皇帝爪牙。所以天下游手之徒,不遵法纪之辈,全部招入军中。我们这支军队要的是良民,那些浮浪之人,是不许他们参军的。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牛皋道:“自然是良民入军,自有一股士气,战场上无可阻挡!”

    王宵猎道:“不错。但这样的军队,与以前的禁军,可就大不一样了。那么,我们军队与禁军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你们要想清楚这个问题。你们想清楚了,才能跟属下讲清楚,才能跟士卒讲清楚。前些日子为什么要整顿?与此相关。只是我没有想到,最基础的根基,还是太浅薄了。”

    见三人一脸茫然。王宵猎又道:“我起自勤王,实际上是民兵。哪怕到了现在,也没有朝廷正式的番号,这支军队实际还是民兵。既然是民兵,就离不了这个民字。我说我的意见。我们是一支起自于普通的百姓,保家卫国的军队。”

    陈与义听着,觉得头皮发麻。过了好一会,才低声道:“若如此,置朝廷于何地?”

    王宵猎道:“是啊,我也问你们,这种情况下置朝廷于何地?一直到现在,除了给我几个空头的官衔,朝廷一文钱、一石粮都没有交给我。这支军队,是靠八州的百姓交的税钱养的,朝廷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该如何团结将士,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陈与义断然道:“为人臣子,自该忠君为国,岂可有他想!”

    王宵猎摆了摆手:“这种道理我知道,你知道,他们也知道。但怎么用这种道理,说服手下的数万将士呢?参议,我说的是,怎么把手下的将士们团结起来,让他们为国而战!”

    说完,王宵猎不由摇了摇头:“你们以为,告诉手下的将士,要忠君爱国,要任劳任怨,就能让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吗?他们不是傻子!天下间道理最大!用什么道理,说服将士们,是我需要的!”

    陈与义一时怔住。这个问题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或者说,这个问题需要想吗?人生在世,自应该忠君爱国,岂能够有其他的心思?但是,让几万人相信这样一句话,合适吗?

    邵凌和牛皋是武人,武人的心思有时候很简单,特别是在宋朝兵为将有的情况下。现在王宵猎是他的长官,只要没有投降金人,听从王宵猎的命令就是天经地义的。不只是自己如此,自己的属下也应该如此。突然之间,王宵猎说要用道理团结军队,两人都觉得有些多此一举。

    王宵猎道:“为什么要忠君爱国?说到底,是因为天命。赵宋是天命所在,代天牧民,作为臣民我们自然应该效忠。但是,金军南犯,二帝北狩,半个中国沦丧,怎么去说服别人赵宋是天命所定?若是天命在赵宋,如何会有这样的劫难?一支军队数万人,这个道理不说清楚不行的!”

    陈与义深吸一口气。问道:“依观察之见,应该如何?”

    王宵猎道:“依我之见,天命实在太过虚无飘渺,很难说服人。为什么?天命高高在天上,不接地气,百姓怎么深信呢?现在这个时候,只好把天命从天上拉下来。泰誓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我们怎么知道天命怎么看?怎么想?通过人民的眼睛看,通过人民的耳朵听,通过人民的意见来猜测天命怎么想!”

    陈与义轻轻地点了点头,有些明白王宵猎的意思了。

    人们常说,君权天授,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基础。天命所在,万民景仰。但这个时候,赵家的天命受到了很多挑战。

    宋朝立国,太祖之后是太宗。虽然有金匮之盟,但也有烛影斧声,中间的故事或真或假,在宋朝百姓口中经久不衰。金朝崛起后,金太祖崩,金太宗即位,使者许亢宗前去祝贺,意外发现金太宗的长相与宋太祖画像非常相似。回到开封之后,许亢宗把此事说了出去。所以有传言,金太宗南下犯宋,是宋太祖隔了百年之后,要重新夺回天下。这个传言流传很广,朝野无人不知。赵构因为无子,选宗子入继的时候,就特意选了太祖之后。赵构登基后,为了加强合法性,说自己是天命,还编了个白马渡江的故事。

    王宵猎的话,就是现在赵构的天命所在,说服力实在不强。哪怕自己相信,也不能让手下数万将士相信。用这种说法,是无法作为军队的根基的,必须要有一套新的道理。

    第294章 天命即人心

    喝了一口茶,平复了一下心情。王宵猎对陈与义道:“参议,你在军中,应该多用心于此。怎么训练士卒,怎么排兵布阵,自有邵凌和牛皋等人去办。我们这支军队为什么建军,要干什么事,有什么要求,是你要用心的。”

    陈与义想了想,不由苦笑:“我自小读诗书,只知忠君爱国,爱惜百姓,何曾学过这些?”

    王宵猎道:“读诗书,是要明白道理,而不是只会熟记那些文字。太平时候,这样的事情不需要去做。但现在,大敌当前,山河破碎,百姓蒙难,不能只是如此。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强大的思想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清楚地回答,为什么要让普通百姓到军中来,需要他们干什么。这支军队要怎么对待外敌,怎么对待百姓。不但是要让士卒明白,还要让百姓明白。”

    陈与义看了看邵凌和牛皋,有些茫然。他从来没有想过,军队还要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可比寻常的军务复杂多了。而且,作为一个合格的官僚,陈与义何尝不知道,王宵猎提出此事,实际上是在掘王朝的根。如果军队不再是皇帝的爪牙,那么皇帝本身,也应该受到怀疑了。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直接怀疑皇帝的合法性,这可是惊世骇俗的事情。

    王宵猎道:“天命虚无飘渺,到底是什么,实在难测,难说,让万民何去何从?没有办法,只好用民心来代替天命。或者说,天命是什么,不在天上,而在万民的心中。我们的军队,就要以此作为自己的准则。百姓为什么参军?因为要保家卫国!不能够保家卫国,这支军队,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陈与义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大气都不敢出。没有想到,这次整顿的失败,没有让王宵猎退缩,却走到这一步来。依照王宵猎的说法,不能算错,甚至很多官员百姓会赞同。但对皇帝来说,简直是大逆不道。皇帝身上的天命如果没有了神秘性,坐稳皇位谈何容易!

    作为最高统治者,血缘当然非常重要。但理论上说,血缘重要,不是因为这天下是谁家的,而是血缘保证了天命所在。天命一旦动摇,赵构的皇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中国古代是君权天授,欧洲等地区则是君权神授。很多时候,两者被混为一谈,实际不一样。天命被说得神秘异常,很多时候只是谈资,一旦深入人心,就不能够等闲视之。西汉怎么亡的?不是被侵略灭国,不是被夺权篡位,而是禅让给了王莽。为什么禅让给了王莽?天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