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汉世祖在线阅读 - 汉世祖 第366节

汉世祖 第366节

    而元城这边,领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郭从义、西道布政使窦仪与大名府尹李浣率元城将吏,已出城倍道相迎。

    第73章 道府之争

    虽然邺都的地位已然被废除,但作为河北西道治,大名府治,元城的军政地位仍旧在那儿。当年杜重威之乱时,元城军民逸散伤亡近四成,士民经济财产损失巨大,然而经过这近十年的发展,元城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两条笔直而宽阔的街道纵横其间,辅以数条支路加密密麻麻的曲巷,构成网道。一架架驴马车辆穿梭在街道,热闹的行市内充斥着行旅客商,人声鼎沸,店铺楼肆坊的幌子在阳光下招摇……

    元城是继续开封之后,第三个破除市坊制度的大汉大城(第二个为扬州),不过城市的发展,也同样带来了管理的问题,治安、卫生等等。

    不过,在天子驾幸的近期,元城之内,却是一片安宁和谐,地痞流氓、牛鬼蛇神悉数沉寂下去,甚至主动配合治安,城垣、街道都被清洗过一遍,各处一片新净,曾经弥漫在街市空气中的sao臭味也淡去不少。

    等刘承祐进入元城之后,所见所感者,就是一座干干净净,庶定繁荣的城池。对于大名官府为迎驾所做的细心准备,刘承祐看起来还是挺满意的,虽然有兴师动众之嫌,但经过一番整顿,城市的风貌有了极大改善,既见利处,也就不必责陈了。

    随着御驾入内,城中也多了些议论。

    南城的一间茶馆内,清香四溢,三名参观了皇帝进城的文人同坐清谈。身着灰色儒袍的青年文士感慨道:“说起来,这已经是今上第三次来元城了!”

    “不!”一中年人,捋着短须,眼中带着回忆的神色,说:“开国初年杜重威婴城而叛,天子也曾随帝亲征!”

    “如此说来,四临元城,天子与我元城也算有缘了!”

    “一直以来,魏博乃河北强藩,元城则为魏博首邑,丁口、财富聚集,精兵屯驻,上将镇守,也是河北拱卫东京的最后一座大城,岂能不重视?”另外一名青俊的年轻人,缓缓地说道。

    “吕郎君此言不错,颇有见地啊!”短须中年看着青年,赞道。

    吕郎君做了个谦虚的手势,脑中浮现出城前迎驾的情景,感慨着说:“圣天子临朝,观元城气象,如今大汉宇县宁定,百姓摆脱沦胥,盛世可期啊!”

    “吕郎君,明岁省考,你是否进京啊?”灰袍青年突然好奇问道。

    吕郎君年纪虽然不大,但看起来不急不躁的,脸上清澈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风,慢悠悠地抿了口热茶,说道:“我学识浅薄,需要修习者还有更多。再兼,如今朝廷取士,已不是仅凭文章、墨义、策论,就能登科及第的了!”

    “朝廷不是立了观政制度吗?”灰袍青年道,从其神色中能够看出少许希冀。

    随着这几年的铺垫下来,大汉的士子们,已不似初时那般畏“实务”如虎,也慢慢地搞明白了天子的用意所在,并不是要直接考出个政务练达的熟才,看的是见识、天赋、功用。

    吕郎君道:“即便有观政制度,也需要时间来磨砺、沉淀,我尚年轻,与其过早进入宦海,不若多花些时间,增长见闻,提升学识……”

    “有传闻说,往后朝廷取士,名额越来越少!”灰袍青年嘀咕了句,看着吕郎君,双目中闪过些许艳羡之色:“不过吕郎君出身名门,才情出众,你兄长如今也是道司高官,有其教导,登科及第,实在不是什么难事啊……”

    感受着好友语气中的“柠檬味”,吕郎君谦和一笑,适时地不在此事上做深入谈话。人与人,从出身的那一刻起,差距就已然体现出来了。

    相较于灰袍青年,吕郎君未来可期,而大汉其他高门贵子,相较于吕郎君,则是平步青云了……

    这吕郎君,名为吕端,乃是彰德府(由原相、磁州合并)知府吕胤的弟弟。此番来元城,既为春游踏青,也为访师觅友。

    ……

    刘承祐这边,则已入城中行宫。元城内的宫室,规模不算大,是在前朝王府、行宫的基础上整合下来的。四处能够明显看到清扫、修缮的痕迹,却也没有更多劳民伤财的措施了,看得出来,大名官府还是知道分寸的,没有为迎驾而费不必要的心思以邀宠献媚。府尹李浣,毕竟是中枢待过的官员,多少了解些皇帝的习惯。

    而在行宫中,刘承祐第一时间接见了河北西道及大名府的职吏,这几年,大名这边官场变动比较大,乾祐五年以前的军政职吏基本换了一茬。勉励了一番群僚,又让众臣看了看他这个皇帝,在座的大部分人,还都没见过天子尊容。

    见完地方将吏后,刘承祐单独将布政使窦仪与府尹李浣留了下来。不过气氛气势陡然一转,刘承祐收起了在群众面前的温和笑意,只是默然着一张脸,让窦、李二臣,不免忐忑。

    还是窦仪,主动开口问道:“不知陛下留臣二人,有何教诲?”

    窦仪四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姿仪庄重,有北士之风,身上透着股浩然之气。当初,受到宰相范质的举荐,出任河东按察使,去岁调任河北西道,任布政使。

    刘承祐看了看窦仪,都瞥向李涛,淡淡道:“二卿共事不足半载,却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啊,朕在东京就有所耳闻。道府之争,甚嚣尘上,群议纷纷,不知二位,有何感想啊?”

    皇帝此言一落,窦、李二人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李浣当即起身,拜道:“臣前行事鲁莽,不能容人,激切误事,请陛下治罪!”

    见李浣的表现,窦仪眉头皱了皱,虽然晚了两步,也起身拱手,神情严肃,简短地一句话:“请陛下治罪!”

    后世有“五子登科”一词,说得就是窦氏一家五兄弟,先后进士,而窦仪为其长兄。

    窦仪其人,为人清介,性情刚直,敢言善谏,在东京的时候,就曾犯颜直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与范质交好,不是没有道理的。

    前番奉调河北道,主道政,没有多久,便与大名知府李浣起了矛盾。窦仪这个人,眼里容不得沙子,在河东干得也是刑名之事。到任之后,就开始插足整饬道司政务,大名作为道治,在其眼下,自然是重点关注对象。

    而李浣在大名府也当了几年的父母官了,自认干得也不错,士民安定,税赋丰足。这突然来个顶头上司,对他指手画脚,横加教责,岂能甘愿。

    若只是公务上的矛盾冲突也就罢了,关键在于二者的争斗,涉及到私怨。对窦仪而言,他只是恪尽职守,行权责之内的事,也不怕得罪人。

    而李浣这边,则要更复杂些,原本,他是有机会进一步,主政河北西道的。其兄李涛也是那个打算,不过在范质的举荐与皇帝的默许下,没能让李浣上位,飞调来一个窦仪。

    对李浣而言,窦仪资历不如他,学识不如他,后来居上也就罢了,还丝毫不给面子。如此以来,这二者之间,岂能好好相处。文人之间的撕逼,最终演变成一场又臭又长的大戏。

    而二者,又都是有后台的人,两人之间的争斗,则更添几分政治气氛。没错,在京中,原本有“共进退”之嫌的李涛与范质,也开始生出龃龉来了。

    窦仪与李浣二者,你奏我专权跋扈,我奏你施政不善;你奏我逾制乱政,我奏你虚耗府廪……总之,争斗频繁,龃龉不断。

    原本,李、范二相还能有所压制,但后来闹大了,终究传到刘承祐的耳中。

    第74章 根由在朝

    看着拜倒在面前的两名地方大员,冷冽的目光如利箭一般,几乎能射穿他们的心脏:“现在知错了?请罪了?前边近半载来,都在做什么?”

    一句话说出,然二者心中的巨石悬得更高了,连素来刚直无畏的窦仪,脸上都生出了惧色。不是畏惧,而是愧惧,以往他因为占着理,所以身正言直,但此番,却是站不住脚了。

    “河北是何等要地,大名府又是何等重要,你二人不清楚吗?朝廷本委你二者以要职,本期能够同心同德,尽忠职守,造福乡梓,结果呢?

    邀朋会党,相互攻讦,道府之争,甚嚣尘上。治政驭民,不思恪尽职守,争权夺利,却是不遗余力。”

    刘承祐的语气,出奇地严厉,盯着李浣:“朕知你治大名府数年,政绩斐然,就以此自得,矜功倨傲。布政司乃一道之衙司,布政使乃朕亲许的大吏,你不敬上官,犯颜冒犯,是想要挑战朝廷的权威吗?”

    “臣万无此意啊!万万不敢啊!”李浣伏地,也是年近五旬的老人了,此时语气中竟带有些委屈。

    不搭理他,刘承祐又看向窦仪,一点也不客气,直斥道:“你窦仪的脾性,朕也是体验过的,当年在东京,就屡次冒犯于朕,朕念你一片忠正,也多加容忍。并用你以贤,委以地方大吏,然可想而知,到了地方,为官处事是何等骄愎!

    你不是刚直清介,公忠体国吗?怎么就不知轻重,不分公私,河北分道,诸多庶务繁杂,亟待清肃规制,这半载以来,因你与李浣相争,误了多少事,你可清楚?”

    “臣不识大体,不顾大局,以私怨误事怠政,罪在不赦,无可辩驳,请陛下治罪!”窦仪脸色变幻了一阵,再度请罪。

    事实上,刘承祐这一番训斥,也是有失偏颇的,要说二者,因政斗而完全放弃庶务,倒也不至于。只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攻讦乃至相互拆台,闹得实在有些过分了,在地方上,影响太过恶劣。

    并且,在确定御驾北巡的这一个多月,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缓和许多,矛盾也都平息下来。但是,既生之事,在刘承祐心中留下的影响,又岂是那么好消除的。

    斥责了一通,刘承祐冷笑两声,问:“朕看你们,心里只怕也不服,甚至觉得委屈吧!觉得道府上下一片安定,觉得朕小题大做吧!”

    “臣不敢!”

    “臣不敢!”

    “好!朕素来喜听取下情,你们既然争相请罪,那朕就听听,你们觉得对你们,该如何问罪处置?”看着二者的表现,刘承祐整个人忽然放松下来,淡淡地问道。

    “臣自请罢官,削职为民!”窦仪咬咬牙,说。

    “臣亦然!”李浣也道。

    行宫内慢慢地静了下来,刘承祐目光再度在二臣的身上转悠着,仲春末的室内,仍有些冷意。沉默良久,刘承祐摆了摆手:“二位,地上湿寒,你们年纪都不小了,不要跪坏了膝盖,起来吧!”

    疾言厉语之后,又是一番可称温和的话,让窦、李二臣有些意外,赶忙应道:“谢陛下!”

    又考虑了一会儿,刘承祐叹道:“朕一路走来,有些累了,你们先退下吧!”

    “是!”都有些愕然,恭恭敬敬地退下了。

    等二臣都退下之后,刘承祐收起了所有情绪,变得平淡起来,方才对窦、李二人的那番盛怒,更像一种权术的体现,只是震慑敲打二人。表面怒火汹涌,内心实则古井无波。

    事实上,窦李之争,对朝廷而言,对刘承祐而言,并不算什么大的问题。二者撕逼虽然厉害,但也没似刘承祐口中所说那般严重。

    甚至于一定程度上,对于道府之间的矛盾,相互钳制,也是乐于见成的,只要在可控范围之内。毕竟,布政使司这个衙门,虽然新设没几年,但其掌一道民事政务,对下驾驭诸州府,对上直接沟通朝廷,权力之重,令人咋舌。

    只是宥于如今国家的发展形势,诸道司都需要一个统筹政事的大员,也需要布政使权重。待到天下一统,宇内归安,刘承祐也要着手削减布政司的职权,这一点,他脑中已有所构思了。

    另外一方面,刘承祐心里也清楚,窦仪与李浣之间的争斗,根子还出在朝中的李、范二相。这几年,宰相李涛的权势愈盛,人得意了,也就难免猖狂。

    朝野与东京内外,受李涛提拔的官员职吏,也是不少,尤其他兼着吏部,很多官吏的选拔提升,都在他职权范围之内。

    而对于李涛不自觉的敛权行为,范质自然是有些看不过眼了,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可以说互为盟友的两人,也日渐生疏,直到分道扬镳。

    近来的许多事务,二者见解,也多异少同。而范质,也成为了政事堂内,平衡李涛的一颗重要棋子。前番整合道司,受李涛铨选,有不少官员,都遭到了范质的反对,河北西道布政使司这边,则是其中的典型。

    李浣为李涛之弟,原本应该避嫌,但推举之前,刘承祐曾下诏,让众臣举贤,不避亲仇,虽然增加了一条“连坐举主”,但也算是刘承祐的一种用人态度。中下层吏职,或许无碍,但一道布政,显然是该有所保留的,而李涛显然把皇帝的话太当真了,果真举荐其弟。

    结果嘛,在刘承祐的仲裁下,让窦仪摘了桃子。

    思来,刘承祐也是不禁感慨,冯道刚隐退的那一两年间,李涛与范质堪称同志,朝政国事,处置意见,多共进退。

    事实上,李涛也得感谢范质的对抗,否则,以李涛近两年来揽权的表现,刘承祐只怕会废了他。不可否认,李涛理政是把好手,处事也十分得当,更兼辅政两代帝王十载,功劳苦劳也是不少。然而,当引起皇帝的不满与忌惮之时,能力、功绩什么的,都是浮云,会被选择性遗忘。

    一丝笑意,慢慢地在嘴角洋溢开来,目光朝向南方,刘承祐突然有些好奇,没有他在东京的日子,朝堂之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回过神来,刘承祐又开始考虑,对于窦仪与李浣这二人,总需要有个处置办法,但是,如何处置,以何名义处置,刘承祐仍旧还没个决定。

    窦仪与李浣这边,前后脚离开行宫,出宫之后,互相看了眼,话不投机,一言未发,各自散去。

    “使君,是否回衙司?”家仆引着车马,恭敬地问道。

    “不了,回府!”窦仪想了想,冷着脸。

    “回府?”家仆有些意外,看了看天色,春光明媚的。

    “回府待罪候旨!”窦仪淡淡地说了句。

    待到等上车驾,放下帘席,独处之时,窦仪方才深深地叹了口气,露出苦笑。心中有所感,这一回,怕是难以轻松度过了,一抹苦涩堵在心头,当初在东京犯颜直谏,惹得皇帝不满,都没今日这般患得患失过。

    从窦仪本心而言,他并不认为自己有过重的错误,至多算不和谐同僚,并将矛盾捅到东京。若以擅权怠政罪他,是真不服气的,上任以来,兢兢业业,从无懈怠。

    同样是布政使,看王朴在淮东的权势,扬州知府敢似李浣那般与他对台?他的做法,比起王朴的作风、手段可谓小巫见大巫。有鉴于此,窦仪的心情是五味杂称……

    第75章 高贵妃

    月明星稀,缕缕清辉,零落地播洒在元城行宫之间,为殿宇楼阁披上一层月华薄纱,宫室之间灯烛点缀,明亮的灯火,与星月之光交相辉着,共同勾勒出一副瑰丽的宫廷画卷。

    “官家来了!”面对突然驾临的皇帝,高贵妃有些意外,毕竟,即便轮着来,今日受宠的也当是郭宁妃才是。

    看着贵妃玉容之间的惊喜之色,刘承祐微微一笑:“怎么,不欢迎我?”

    “怎么会?我是惊喜过头了!”贵妇人展颜道,随即亲热地迎靠上来,引刘承祐入内。

    “来人,给官家准备清水、热水!”贵妃朝随行的内侍们吩咐着。

    殿内,刘晞正苦着一张小脸,带着倦态,拿着细笔,在明亮的宫灯下写着字。见到刘承祐,眼睛泛起亮光,放下笔就迎了上来,就像见到救星一般:“爹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