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问棺GL在线阅读 - 第50页

第50页

    阿音翻起眼皮:“杀猪声竟比你的曲儿婉约些。”

    宋十九在前头莞尔一笑,阿音来了兴致,逗她:“小十九,你哼个曲儿听听。就那首,我前几日教你的。”

    宋十九有些不好意思,又因着李十一在后头的缘故,更是不太大方,咬了咬下唇才将唱词儿从鼻端哼出来。

    “鸦瓴般水鬓似刀裁,小颗颗芙蓉花额儿窄。待不梳妆怕娘左猜。不免插金钗,一半儿蓬松一半儿歪。”

    这首词名唤《一半儿题情》,是王和卿所作,讲的是闺阁少女要见那心上人,对坐梳妆揽镜自照的模样。云鬓花额,正正好的姑娘已足够漂亮,偏偏那头上的金钗因着心思的荡漾插得歪歪斜斜,松松兜着发髻,如少女兜不住的情思。

    宋十九的嗓子清甜又不谙世事,一声轻一声重,在车轮摇晃的行进中起起落落,摩擦声大一些,便要听不全她略颤的尾音,可正是这样天然的轻哼,穿梭在嘈杂的烟火间,仿佛溪流汩汩伴着暮鼓晨钟,令人灵台清明。

    阿音嘴角挂着笑,将若有所思的神情靠在车窗上,双眼瞧着前头,却又好似不是瞧着前头。

    这首曲子她从前唱给过李十一听,她的嗓子华丽又哀怨,搁到窑子里是一等一的好。恩客们喜欢听这样的,婉转中带着些闲愁,仿佛窑姐儿亦有一腔深情,空落落地付托到他们身上,令他们生出些相爱难相守的惆怅来。

    男人是天底下最笨拙的动物,作践良家的心意,又在窑子里找爱情。

    阿音笑了笑,余光瞟见李十一若有所思地望了她一眼,而后转头望着前方。原来听曲儿的李十一也是不同的,听从前的阿音唱歌时,她挂着笑,听后来的阿音唱歌时,她挂着愁。

    可没有一回似听宋十九这样,睫毛的阴影掩住认真的神色,笑意抿得淡淡的,宋十九的声儿高一下,她的睫毛便抖一下,宋十九的声儿低一下,她的眉头便皱一下。

    她想破了脑袋才想明白,此刻笼在李十一鼻端的东西,叫做晨曦,李十一这样的神情,叫做希望。

    在乱世里,哭容易,笑容易,活得有盼头,不容易。

    作者有话说:

    1.第一次来月事以为自己要死了是我朋友的亲身经历,还在网上看过帖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请不要嘲笑奶听。教育很重要。(憋笑)2.查岐昌《题木兰祠》:“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

    第31章 岁岁春风一度吹(二)

    据闻燕山乃龙脉所在,西起洋河东连山海关,同太行山隔水相望。燕山以东便是雾灵山,李十一因阿音于此地有些因缘,多少顾着她的脸色,却见她神色如常,仍旧一副事不关己的赶春模样,便稍许放了些心。

    潮河蜿蜒似龙脊,将燕山山脉环绕其中,山梁不大高,此刻从冬眠中醒来,倒有了零星的绿情。沿着潮河兜了半截,至古北口,涂老幺掌着的魂策令便有了隐约的动静,似刚破壳的鸡崽子啄食一般,轻轻地颠了颠。

    李十一几人便于古北口村庄南侧下了车,从前的军塞要地,如今却是萧索得很,几根乌鸦都不大搭理的枝桠横在村头,灰石同土墙黄白相间,村落里没几个壮年人,唯有几个大爷眯着眼睛坐在门口磕烟管子,老婆子一面洗衣裳一面啐捣蛋的孩童,见有了新鲜人,才颇克制地将举起的棒槌搁下。

    古北口一条小小的溪流横穿村落,诸人依着溪流自南往北走,魂策令的动静愈来愈大,至村西北一个小小的农户前停了,李十一原地踏了几步,没了头绪。恰见着一个挑着扁担的汉子经过,双眼不住往他们身上瞟,涂老幺便将他叫了下来,问:“小哥早哇,忙呐?”

    汉子悠着扁担,也没有搁下的意思,只缩着老龟似的脊背望着他们:“啊,送米去。”

    他的眼神儿在阿音同宋十九身上来回绕,颇有些移不开,阿音也不臊也不恼,还笑吟吟挑了一个眉,宋十九倒是很乖觉,在李十一的余光里后退了一小步。

    李十一上前,颇为客气地问他:“请问小哥,这些时日,可有外人入村?“

    她面上虽有腐皮,声音倒不紧不慢,好听极了,惹得男人也多瞧了两眼,一会子才应声:“有,一姑娘,廿五上下,板砖脸扁担肩。”

    涂老幺双眼一亮,同李十一对视一眼,听这形容,八成便是了。

    他快活地搓了搓手,又问他:“此刻在哪里呢?”

    男人将挑子再往肩上一送,双手将绳索抓得紧紧的,仿佛担习惯了似的怎样也不肯丢下:“那姑娘怪得很,拿一个铜底儿的罗盘,来咱们这挨家挨户串门子,进了院儿便趴地底下敲敲打打,最终是瞧下了村西钱寡妇的婚宅。钱寡妇早年死了男人,日子捱得苦,板砖脸姑娘给了一匣银圆子,哪有不乐意的,高高兴兴雇车去了城里,仨俩月愣是没回来一回,公婆也不孝敬了。嗨,寡妇。”

    男人打开了话匣子,听得涂老幺是一愣一愣的,最终俩人交换了一个心知肚明的眼神,意味深长地停了下来。

    阿音听得不耐,一甩绢子咳嗽一声,男人回过神儿来,听阿音妖着嗓子出声:“我问你,钱寡妇的宅子,怎样走?”

    话不客气得很,自带三分霸道,所幸她漂亮,男人也不恼,飞快便指了路:“沿着溪边儿过去,村头倒数第三间,右边儿有一二人粗的老梨树,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