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摘桑葚叶
等着一切都搞定之后,她想起那几个簸箕的蚕宝宝还饿着肚子,现在估计饿得都没力气了。 她背着背篓,朝正在下梯子的秦大头喊了一声,“我去摘桑葚叶了,午饭就不在家里吃了,你和萧三郎先吃,我在街上随便凑合凑合就可以了。” 秦大头想说和她一起,不过被白烟抢了先,“咱们院子外面就有不少,我自己一个人能行。” 白烟知道他的心思,不过她自己能办到的事儿,不想去麻烦别人,再说又不远,也要不了多长的时间。 她背着篓子出了后门,过了一条马路,对面就是一片树林,桑葚树在里面并不算多,在仔细找找,用来给小剑子们喂食,那是完全足够了。 摘够了桑葚叶,她回到那间小黑屋子,把叶子盖在他们身上,不多时,就传来沙沙声,完整的叶子很快被吃出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洞。 门口响起敲门声,白烟出去开门,萧三郎站在她面前,“秦娘子,你现在还饿吗?公子特地吩咐我过来问你一声。” 白烟正准备自己偷偷去厨房看看有没有剩饭剩菜之类的东西,事实上她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银钱,身上剩的那些银钱她压根没打算用,以后还是要花在秦大头身上。 想到这里她就犯愁,白染的学费可怎么才能凑的齐啊。 “嗯好,等下我就过去吃。” “秦娘子还是早些过去吧,饭菜凉了就不好吃了。” 白烟拗不过他,只好跟着他去了饭堂,她以为秦大头和萧三郎已经吃过饭了,没想到到了地方,饭桌上还坐着一个人。 刚才她才说过自己会在外面吃了再回来,现在却又突然出现在饭堂,觉得有些尴尬,但这些时日,她早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感到苦恼了。 生活中已经有一大堆的事情让她去解决,这些事情她不想去纠结。 她脸不红心不跳的过去坐下,还特地坐在他身边,“秦大头,巧了你现在也还没吃饭呐?” 秦大头抿嘴,“还没吃,有些事情耽搁了。” 萧三郎像是有话要说,秦大头斜眼看了他一眼,他就把原本想说的话,又憋回肚子里,白烟现在有些饿,目光一直落在桌上的菜上。 秦大头不开饭,她也不好意思吃,萧三郎早看出她饿了,想着也许是她看见秦大头没动筷子,她一个妇道人家,也不好先动,于是就主动给秦大头添了一碗饭。 白烟才自己拿着碗,给自己也添了一碗,边吃还一边夸奖,“萧三郎,你的手艺有长进了,比醉乡楼里的厨子做得还好吃。” 她夹了一块笋子放进嘴里,这个时节的笋子没有春天的笋子来得脆嫩可口,吃起来有些刮舌,但萧三郎的手艺实在是堪称一绝,把原本老的不能吃的笋子,硬是做出了别有一番风味,香辣可口,最是下饭。 她想到以前在前世的时候,家里的保姆阿姨,每隔一个星期,回过来打扫一下卫生。 久而久之,他们熟络之后,保姆阿姨会给她做一桌子好菜,白烟有很多菜的做法都是跟她学的,其中有一道让她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腌笋子。 这道菜是用干辣椒切段,还有单县豆瓣,蒜姜等制作而成的,放进热油里爆炒而成的,而且重要的是,用来腌制的笋子不用十分鲜嫩的,老一点的笋子也可。 她现在吃到的味道和前世的时候吃到的味道虽然不说完全一样,但是也有八九分相近,只是这个笋子没有经过腌制,就是用的普通老竹笋,吃起来没有经过腌制的笋子那般脆嫩和酸爽。 而且腌制的时间也不会很长,一般也就二十天左右,如果能将酸笋卖到醉乡楼或者附近的饭馆子里,那应该也能赚些银子。 白烟吃着碗里的饭,假装无意间,问道:“这炒竹笋可太好吃了,萧三郎,你是在哪里买的。” 萧三郎有些受宠若惊,“这竹笋这么老,就算街上有卖,也没人买啊,这是我刚才在镇外的竹林里挖的,那篇竹林很大,想这样的老竹笋基本都没人愿意挖来吃的。” 他有有些难为情道:“我做这个还觉得太过于寒掺了,担心你们两个吃不惯呢。” 秦大头摇头,“很好吃。” 白烟也跟着夸他,“你做的比醉乡楼里的还好吃,能把别人不吃的东西,做得这么美味可口,这不是变废为宝么?” 萧三郎红着脸挠头,“你们别这样,我哪有这个本领。” 一片竹林的笋子都没人要,那她也不用再话银钱去买了,到是省了一笔开销,有现成的最好不过。 “秦大头咱们院子里有没有不用的腌菜坛子。” 秦大头以前很久才过来一趟,这些小事他很少过问,应该只有郝掌柜才知道。但是郝掌柜和店里的伙计都不在,具体有没有,他还真不好说,只道:“这个我不清楚,平常我不关心这些,不过我可以陪你一起找找。” “你每天任务繁多,照顾那些病人都快来不及了,我这点小事就不用你cao心了。”她说的并不是气话,是真觉得他这几月实在是太累了,整个人都瘦的脱了相。 秦大头垂着眼,自己吃自己的饭,不再言语。 萧三郎把他们的一切都看在眼里,秦大头有多喜欢她,他自己是看的出来的,于是帮着秦大头说好话,“秦娘子,这个院子我也还不太熟悉,院子里的病人也不方便去找,院子又大,要不要我们几个一起找找?” 他记得白烟嫁给秦大头还没有多久,而且前期一直住在山上,对着院子也不定有亲大头熟悉,大家一起找,既能增加他们两个的相处时间,又能更快的找到坛子,不是更好么? 白烟嘴里吃着饭,眼睛却一直看着秦大头。 秦大头现在垂着眼睛,默默吃饭的样子,像是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般,刚刚是不是自己太蛮横了。 “也好,有秦大头在,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