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懒秋心序在线阅读 - 红烛尽

红烛尽

    无情人观无情物,有情人阅有情事。

    诗曰:

    『烛影摇红』

    玉户含情,夜薄差落无情点。试邀檐雨共窗明,却叫窗儿厌。欲拒何须婉转。恰相逢,直言毋缓。假弥真饰,知晓今明,无非早晚。

    只影徘徊,发苍掩盖青丝泛。西风昨日换东风,最喜凤尘暗。福祸死生莫管,任凭他,糜蚀溃烂。讽嘲讥肆,宽慰安缠,都催肠断。

    译文:

    月儿高挂,莫是在等情郎?可黑夜却不解风情,竟下起了雨。听雨的人儿,本想借这雨,来慰藉此不眠之夜,却没想,惹着窗儿生厌。

    想要拒绝,又何须婉转呢?见着面,说便是了。欲拟善意,又有何用,不过是掩饰罢了,今个未知,明儿就未晓吗?还是早晚会知。

    一个人,徘徊在此,影子也显得单薄,在月华下,满头的白发掩去了青发。昨夜的西风与往年一样,被东风换去,最喜欢的还是那风卷尘暗呐!

    福与祸,死或生,不要管他,就放由那人,溃烂腐蚀,所谓的安慰与讥讽,都催促肠断。

    『知否』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知而欲穷,穷而不尽。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诚如庄子所言: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不过徒增烦恼,而痴迷于此道之人,多半伤人伤己。

    正所谓道无常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经历铸造了不同的事物看法,也就是价值观不同。

    通俗点,打个比方,就拿审美来说,不同的人不同的审美,同样是说美女,可能你觉的美的,他人就不赞同,又或者他人认为美的,你却不屑一顾。

    同理,道理也是一样,且不说不同的人认不同的理,就算是相同的人,不同时间所认之理也大不相同。

    年轻的时候,无知无畏,谁都不放在眼里,自以为世界也就那么回事,一切都要顺着自己来,等到稍微长大点便会发现,其实世界并不只属于自己,那些以往的事事顺心也变得不是那么如意,所谓“年少轻狂老来苍”也正是这么回事。

    所以,庄子说的固然有道理,但又不是全对,有人会去赞同这种观点也有些人就不一定赞同,当然,这也是无对错之分的,且这种观点并不是放在谁的身上都适应。

    可能对于大部分,像我这样的,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不是cao心这家的事,就是cao心那家的事,闲于,还要与街坊邻居讨论下最近的闲文趣事。

    对像我这类人,这类社会上最普通也是最大众的人来说,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显然是无益的,首先物质上的问题就足够苦恼了,又何谈在知识的海洋中索取,兴许平日里的人际交往中也能学到这样那样的生活常识,但这并不是作为生活原本的目的。

    可能在我这类人眼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属,如何在养活一家老小的同时去稳定的经营人际关系,在这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再稳定的提升自己的附加值,就如薪水之类。

    可能这便是最普遍最常见,也是最正常不过的活法了,相对那较为缥缈的无限知识来说,还是有效的提升这有限生命的品质更为重要。

    可若要换做是那些,痴于学术的学者,那就完全不相同了,对于专注于学术的人来说,有限的生命从来就不是他们对无限知识的阻碍,反倒是一种激励与警示。

    留心于学术,生命的消逝更像是一声警钟,时刻在提醒着他们,生命短暂,要用短暂而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从而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对于这类伟大的人来说,生命的体积,也就是寿命长短,财富多少,或许并不重要,相对来说,生命的质量与密度,更为重要。在这,质量与密度指代的是学术造诣,以及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那么大家看,通过两类人做对比,就能清晰的看见,真理是具有适用范围的,这种看不见的范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且会随时发生改变。

    由此可见,庄子的话存在争议也是非常正常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让大家来对这句话进行分析,你会站在哪一方,又或者一方都不站,自成一派?这个问题就留给读者自行探讨。

    接下来,我们就办一办正事,其实也算不上了,也就是聊一聊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看法,那个,观点可能存在错误,各位读者朋友轻喷啊,尤其是学识渊博的读者,多多指教啦。

    请允许我跑个题,单聊话,未免有些无聊,我就先从庄子这个人入手。庄子,作为道家顶级代表人之一,反正呢,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呢,还是能扯上几句。

    有关我对庄子的认识,最早要算初中无意间听到的一则故事“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年代久远,再加上记忆有些不好,也就不去深究是在哪听到的。

    这故事大概讲的就是,庄子与惠施之间一段有趣的争辩。没错,是挺有趣的,至少小的时候是这么认为。

    你想想啊,一个老大不小的男人同另一个同样是老大不小的男人走在一条小河上,突然其中一个开口了,这人也就是庄子,虽说是突然开口,但也不是无缘无故,毕竟是吧,怎么说人家也是个思想家。

    原因大概就是庄子看到河里的鱼儿游来游去,也不知怎么了,就说了句:“这些个鱼儿真是快乐啊。”语调中还带有微微感慨,乍一听,没毛病啊,挺正常的,就像我们平时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就来一句“今天天气真好。”

    是吧,都差不多啊,可一旁的人就不乐意了,那人叫惠施,据说是庄子的好基友,唉,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两人天天互怼也能成为好基友,这莫不是男人之间的友情?

    咳咳,跑远了,也不多计较了,反正呢,惠施就怼庄子:“你又不是鱼,咋知道鱼很欢乐?”没毛病啊,老铁。

    我猜当时庄子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对哦,我又不是鱼,我是怎么知道鱼快乐的。”当然,这只是我猜的,庄子是不大可能会这样想。

    这不就来了,“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庄子一听就不乐意了,马上就怼了回来,还用的是惠施的原话改编版。

    这就很气了,没有办法怼又怼不过,好基友还要继续当啊,惠施只能弱弱的来了一句“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一听心想:这小子每次都这样,讲又讲不过我,还喜欢怼我,唉,谁叫咱俩是好基友呢,我也给他个台阶下吧。“好,那咱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这就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至于后事,我猜他两应该又是手牵着手,沐浴着清风,游玩去了。注:以上人物动作心理描写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回到正题,毕竟当时还在读初中,年纪轻轻也不是很懂事,对这个故事,也就是把它当故事在听,小孩子嘛,听完乐呵乐呵,乐呵完,也就啥也不管了。

    所以呢,当时对庄子也没有多少影响,就是觉得这人有些婆婆mama,讲起话来太啰嗦,跟我老妈一样,至于别的就没有多想了。

    后来呢,稍微长大些,也就是读高中了,这时,人也更成熟了,不像小的时候那么幼稚,个人的思考能力也开始显现,看问题也不在居于表面,而是以探索的心态去深层次的挖掘内涵。

    记得是高二,大概是高二吧?学完了所有必修课本,开始进行两本选修课本的学习。打断一下,为了避免读者不解,这里就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两本选修课本,其实也挺简单的,看书名大概就能知道内容了,其中一本叫《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而另一本叫《先秦诸子选读》。

    也正是这两本书,刚刚好,都讲到了庄子,就比如著名《逍遥游》,这个我就不多介绍了,相信一定是许多人的噩梦吧,“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好,就此打住,就不勾起大家痛苦的回忆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除去之前的懵懵懂懂,《逍遥游》便是我与庄子第一次正式的见面,不得不说的是,庄子这人是真的有魅力,不然也不可能让我这种多年未认真听过语文课的人,老老实实的听完了一整节课。

    既然说到语文课,这里就来一个小插曲,大概介绍下我的语文课状态,满满的坏习惯,大家引以为戒,不要模仿啊。就语文课来说,自从开始接触课堂,貌似就没有正经的听过一堂语文课。

    读幼儿园的时候,语文课多是用来做游戏,余下一部分是用来练字,都说少年功夫,少年功夫,但不知怎么的,我的字也没练好。

    上了小学后,语文课就是听故事,外加诗歌背诵,但我一般都是故事可以有,背书不可能,到了初中就更加不堪了,那时不就迷上了小说吗?每天上语文课,就躲着看小说,根本没闲心听课。

    等到了后面,小说看得差不多了,本以为会有所改变,没想到又开始写起小说了,这个cao作我自己也没弄懂,半玩半学的,初中三年的语文课也就这么糊过去了。唯一幸运的是,文笔提上来了,从来就没有为作文愁过。

    等到上了高中,老师开始讲正经的内容了,其实初中老师就有讲,就是词类活用,改错,成语,文言文之类的,由于之前不老实,高中也是听一半,丢一半。更可恨的是,这个时候我竟然学会了写诗,之后也就不用多说了,课上小说变课上作诗。

    语文老师拿我也是没办法,又爱又恨,爱的是这小子有那么点文学劲,恨的是这小子不跟着自己来。其实我自己也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就是克制不了,尤其灵感来了,挡也挡不住,且我又喜欢多愁善感,这个灵感也是止不住的涌现,没办法啦,不过说实在的,我还是挺愧对语文老师的。

    小插曲结束,我们继续聊庄子,就关于《逍遥游》我最早听到的版本其实是这个“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需要两个烧烤架,一个加糖,一个微辣,来瓶雪花,让我们勇闯天涯。”

    听完之后,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庄子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这恶趣味是挺重的,但确确实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华夏是一个诗的国度,文化的雄邦,其实不光是《逍遥游》,还有许多先人的著作,在后世的流传中,都会经历诸如此类的再创作。

    就比如诗仙李白所做《静夜思》,光是市面上流通的就有好几个版本,更别说邻居三岁小孩的改编版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了解的可以百度一下,先声明啊,这里绝对不是打广告,我也没有收取任何广告费,纯属习惯推荐。

    然这些在民间流传的文学翻版,大多仅具有参考意义,只有少数能达到在原作基础上加以升华,所以大家还是慎取之,茶余饭后笑笑就行,也就别太当真,我们还是以尊重原作为主。

    这次跑题的内容有些多,但绝对不是凑字数啊,如果要吐槽的话,请合理吐槽,切莫过度。继续《逍遥游》,之前聊到网络改编版,那个,我也就是当做一时的笑料,而真正吸引我的可不仅仅是这一点半点的恶趣味。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玄奇,浩瀚,这才是《逍遥游》,这才是庄子。

    掩盖苍穹的巨兽,在无边际的北冥之海上翱翔,瞬息间,便是万里之遥,青云直上,可想而知,这种来自视觉上的冲击,是何等的直击心灵,也正是这开篇一段,将我从诗歌的世界中,硬生生的拉了出来。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已经没有了那些所谓的少年愁绪,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与其相接的是一头雄伟巨兽,在巨兽与蓝海青天的搏击中,我深深的沦陷了。

    “xxx,你来描述一下这一段的画面”,还是语文老师的提问声,将我解救了出来,从那画面走出,我久久不能释怀,一半是因为鲲鹏的英姿,一般是是因为开小差突然被点名回答问题,有点慌。

    但是呢,我也没有丝毫怯懦,我酝酿了一会,终于在老师说出,让我站一会儿的时候,我来了首诗,没错就是首诗“鲲鹏海内鲲鹏囚,宇内鲲鹏任去留。九万碧宵随尔动,三千沧海任其游。翼珍吐纳通出首,银汉须臾遍入眸。半阙逍遥如一梦,无涯天道始方休。”

    一气呵成,吟完,我还sao包的撩了个头发,语文课法则第一条:把握每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那都将使你成为全场焦点。果不其然,话音刚落,全班就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语文老师也拿我没办法,只能示意我坐下,顺便再夸我两句。

    上文明确属实,无半点虚假,如果不信,不信?不信就是呗,难不成你还能找到我几个同学揭我老底。显然是不可能滴,所以我一点也不慌。

    接着讲,这首诗主要灵感是来自于《逍遥游》,格式有点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不同的是,李白写的三只凤凰,我是三头鲲鹏,诗的内容也就不多讲了,主要就是表达我对鲲鹏的精神寄托,仓促之作,大家凑合着看,轻喷,轻喷。

    老师表扬我之后,便接着诗歌为由,问大家知不知道有关鲲鹏的诗句,接下来同学们就各显神通了“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风里鲲鹏欺大鸟,雨中雏燕竞轻俊”,“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等等等等,激烈程度快赶上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了。

    要是在平日里,遇上这种盛会,我肯定是要斗他一斗,但是呢?这个环节我却没有参加,原因是《逍遥游》实在太有魅力,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了。正当同学们争奇斗艳的时候,我开始了《逍遥游》的探索,可就在这个时候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通篇下来全是文言文,刚好我文言文知识不够硬,这就很尴尬了,更不幸的是,刚开始学这本选修课本,参考资料未来得及买,好吧,我只能选择放弃,不过也没过多久这节语文课便结束了。

    借着课间这个机会,我就以平时去食堂买零食的速度,去书店买了本参考书,差点没赶上下一节课,好在,我还喜欢运动,勉勉强强的在上课铃声结束前赶了回来,也幸亏手上拿的是参考书,不然,还不知道要被老师盘问多久。

    有惊无险,后来呢,我也就不出所料的开起了小差,只记得那节是历史课,其它便不记得了,反正满脑子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虽然有些不堪回首,但这的确就是,我与庄子比较正式的开始。

    自顾自的研究完逍遥游,然后又兴致勃勃的买了一本庄子,又是很巧的翻到了小学时看到的梁濠之辩,也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这时再看可就不是少时的草草了事,反倒是颇有味道。

    与《逍遥游》中所述的鹏鸟翱翔于天地,可却终有所束之假逍遥,和圣人无拘于己的真逍遥相比,梁濠之辩更加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物我一致的境界。

    这在我看来就有点像小僧的诗“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或许参禅对我们而言,却有其距离,那我们可以换个概念,把参禅改做年龄。

    小的时候,啥也不懂,无忧无虑的,整日里除了与玩伴们玩,便是自己独乐,那时,看见山会想到老虎狮子,看见水会想到青蛙小鱼,而这只是表象,事实上只有我们把山水当做山水,才能自然而然的想到与山水相关的事物。

    等到了中年,在浮世中也算小有颠簸,人与人之间的情仇爱恨,时时刻刻都萦绕心头。或是为爱,又或是为财,心里总是有这样那样放不下的事。这时,哪还有什么闲心看山看水,即便是偶有闲暇,去看上一看,也多半是心里在想事。

    看着山,学子们又想起了那如山般的作业,工薪族又想起了如山般的房贷车贷,而看着水,痴男怨女们又想起了那如水般的红尘,这时,又何来山水可言,有的不过是人类情感的外放。

    给句诗大家自己体会下“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是啊,大自然的死物又怎会多愁善感,还不是因为人在作祟,诗人笔下那些会哭会笑的花草树木,山山水水,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啊!

    时间不断流逝,不久我们便老了,或许是有些快,可这就是时光,等人老了,经历的事情就多了,也就知晓了生命原来除去生命都不重要,少时的大志向,大追求,也就都看淡了罢。

    任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已经经历到厌倦,情感上也很难有大的波动,余下光阴最好还是看看这美妙的世界,整个人也应是沉淀了,这个时候,再去看看山水,看到的就是纯粹的山水了,与少时一般,没有过多的纷扰,人也算是回归了自然。

    参禅一如年岁,所谓修心,参禅不过就是人生的修炼,或许,我们不一定会青灯古佛,但我们的人生却仍是生长的姿态,庄子的梁濠之辩在我看来,就是人生的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而《逍遥游》则是人生的最后境界,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里,有人就会问了,那第二个境界呢?莫不是庄子跳级了?其不然,就请继续往下看吧。但对于庄子的第二阶段都是我个人观点,大家不要认真,看看就行。

    《至乐》篇有言: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与常人不同,如果是我们,我是说如果啊,算了,感觉有些不吉利。那就打个比方:森林里生活了一对麋鹿,一公一母且是夫妻,两人生活的好好的,可突然有一天,母鹿被猎人打死了,但尸体并未被拖走,那么请问,公鹿看到母鹿的尸体会怎么做。

    那些说什么报仇之类的我们就先忽略哈,什么逻辑?公鹿虽然是动物,但他看见母鹿死后,应该是会哭的,总有人说动物没有情感,但我感觉,伤心它们还是有的,公鹿的泪腺也允许他落泪。

    其实这很正常,就拿我们人来说,别说是自己至亲至爱之人逝去,就算是个刚接触不久的陌生人逝去了,我们也会有些难过,不说去吊唁他了,至少近几天是不可能开心的起来,而庄子不同,他非但没有表现伤心的样子,反倒自顾自的敲锣打鼓。

    搞清楚啊,死去的那人可是庄子的妻子,这里就连惠子都看不下去了“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这句话,就是最大的不解与不满。很正常的,我相信就算是换一个人也会忍不住的愤怒吧。

    更何况惠子又是庄子的好友,对于好友这近乎无理的行径,惠子是非常不能理解的。“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果然庄子听后,也是说明了事情原由。

    庄子讲的大概就是一个始终关系,人之始,本无人,人之终,遂无人。人一开始也就是不存在的,人死后不就是回到了开始的状态吗?难道我们要为一个本就是不存在的事物的离去而伤悲吗?反正呢,我是这样理解的,这句话放在当代未免有些消极,可要是放在正统道家思想却是上乘。

    毕竟此话是触及到了物我一致,可以说是很接近自然的。而这个故事在这也差不多结束了,大家一定会疑惑,不是讲第二个境界吗?这怎么有点像第三个境界,你是不是在唬我们?

    别急,慢慢来,庄子第二境界的阐述才刚刚开始,根据《至乐》所述,庄子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更似无情,然而,庄子真的是个这样的人吗?我相信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好吧,我也不能明确的解释,但庄子一定不是这样的人。

    相反,庄子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首先我们先看庄子所代表的学派,道家,注意是道家,不是道教,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现在许多人都会把道家与道教弄混,其实也不算弄混啦,只不过就是干脆把道家归于道教了。

    记住啊,道家是道家,道教是道教,两者虽有渊源,可又相差甚远,道家是自然学说,道教是有神宗教。我就不多解释了,还是老话,不懂问百度,百度什么都有。

    大家知道,道家是老子所创,老子所倡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神,它跟西方的天授人权里的天一样,讲的是真正的大自然,也就是我们所能看见的,能感受到的,那些风雨雷电啥的。

    这便是道家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庄子作为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集大成者,他是不可能不知道道学的精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强烈的自然倾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一个不羁的灵魂,一个试图摆脱一切束缚,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圣人。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庄子的自然取向,那就开始讲解一下什么是自然吧,这个问题有些复杂,什么是自然?

    其实你要我说,我也不是太清楚,但又好像有那么点想法,在我看来,自然就是自然,它可以理解为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它也可以理解为泥尘壤垢,气理浊清。

    其实自然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以上是大自然的自然,但其实我们人类也是自然,难过时你自然而然的哭了,开心时你理所应当的笑了,这些都是自然,人的自然在于不加掩饰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强颜欢笑,更不是惺惺作态。

    照这样理解的话,自然如此简单,那为何我们还要去追寻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是有原因的,小的时候饿了就会哭闹,那你现在饿了会哭闹吗?不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追寻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因,道理就在年岁的增长中。

    好,现在我们对自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便回到庄子,庄子是道家集大成者,那么他对自然的理解也是常人所不能及,可以说他与自然已经是极度统一了。这样,我们便可以推论出,庄子一定是一个性情中人,庄子的人生第二境界成立,且是不能忽视的第二境界。

    那么,在庄子妻子死时,他真的一点也不伤心吗?不是的,不是不伤心,而是伤心之至,未流于形,流于心,这就和我们平日里常说的一句话很像“生气一定要表现出来吗?”同理“悲伤也不一定要表现出来”。

    试想,如果你与爱人分手,你就一定要到处宣扬搞得满城皆知吗?这不能啊,你肯定是自己躲着伤心,完了,见人还要摆出一副,“我很开心,我一点也不难过”的假模样。

    这是很正常的,不说百分之百了,但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这样,情感不流于形色,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扛着,在社会上,这类人是很常见的。

    既然这样,那庄子敲锣打鼓的行为与他后续的话语,是否可以理解为强颜欢笑呢?或许他只是为了安慰惠子才摆出不在意的样子,事实上他的内心早已无比痛苦,只想找个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

    难道说庄子在以后的日子里,看见青山绿水的妖娆就不会想起妻子的容颜吗?他会的,他一定会的,毕竟他是道家代表,他便是自然,毕竟,灵魂的不羁不就是敢爱敢恨吗?

    这便是我对庄子的第二境看法,当然文章内容纯属虚构,全凭作者自己想象,内容就请读者朋友们有取舍的采纳。

    饶了这么大个圈子,可以说就是完全远离了开头,但是呢,如果你们以为我跑题了,那就太小看我了,以上都是铺垫,正文现在开始,好吧,我承认这个铺垫有些长了,但还是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所以长点也就无所谓了。

    回到最初那个点,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知识,我们究竟要如何取舍?是以生命为重还是知识为重?如果要我选的话,毫无疑问,我是站在生命这边的。

    毕竟,生命才是一切的基础,没了生命,谈什么都是空的。但这个问题,明显是有别于纯粹生命,它并不是拿生命的重要性做比较,而是生命的意义。

    现在来假设两个极端的例子,走个形式,例一:我们假设一个男人拥有几近无限的生命,除此之外他的一切生命数值都是正常,可是呢,他偏偏是个浪荡子,平日也不喜学习知识,只知道玩乐做快,日子过得倒也精彩,他也不用为钱发愁,几近无限的寿命,足够他慢慢的为自己打拼。

    他几乎可以将一切事都看淡,因为他的生命很长,长到可以浪费许久,对他而言,所谓过日子便是开心的过好每一天,但他也不是看起来那么潇洒,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不愿娶妻生子,他知道那些都会离他而去,就这样,他一个人度过了慢慢的一生,他甚至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当然,如果欢笑算的话。

    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他的生命有何意义。要说没有意义,好像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他的一切只与他自己有关,他生没带来,死没带去,就像庄子说的一样,他就是如此自然,自然的生,自然的死。

    但要说他有意义,他又有点意义,对他个人而言,他看遍了人间百态,阅览了无数河山,他虽然胸无点墨,可他却知道的已经够多了。

    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用他几近无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只要他愿意,他将成为离这最近的人,可是,他偏偏没有,他选择的是游戏人生,直至消亡。

    他有错吗?换句话说,他错了吗?或许错了,又或许没错,我不知道,也不能知道,因为他是他,我是我,他的意义在于他自己,而不在于我对他的评价,他自己是怎样想的,他自己知道。这里我们无从探讨,但却又各有答案。他可以是他也能是无数个我们。

    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尝试过,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自己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如何有意义,应该是有人这样做过吧。

    我猜,当这个问题出现时,每个人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只是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放弃这个答案,坦然接受并且顺着自己答案走的往往只有少数。

    而这少数人,多半是成功者,失败者,和正在走向成功亦或失败的人。然那大多数选择放弃的人,他们当中或许有人已经获得了无尽的财富,有人得到了至高的权势,还有人活的可能并不如意。

    他们当中,无论高低贵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对他们自己而言,他们的意义已经没了,一点也没了,他们仅有的意义都是给世界的。

    这样我们能说他们有错吗?我们不能,我们不能否定他们,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能构成这个多彩的世界,才能成全那些少数人。甚至,在我们当中,也有大部分人属于他们。

    相反,如果他们没错,那,那些少数人就错了吗?在那些少数人中也有的是违背的秩序,选择堕落的人。可是,即便如此,这些少数人,也没有错,与多数人一样,他们和我们,包括你们,大家组成了这个世界,这个有着数不清差别却又充满无限希望的世界。

    所以说没有人是没有意义的,有的只是意义不明显的人,或是对自己,或是对他人,人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意义,意义的产生就是因为有了人。

    重新开始第二个例子,例二:假设一个人,这次还是男人,广大男性读者也不要小肚鸡肠,毕竟能被拿来做假设也是非常难得的。这个人与他之前那人完全不同,他有着近乎无限的知识,可却只有短暂的生命,多短呢?也就一个月吧,太短了也不好讲。

    他呢,刚好是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想把自己贡献给全世界,他希望世界变得更好,既然这么有理想,那就给他加几个增益,出生就是成年人,身体素质顶尖,再加一个瞬间移动的能力。

    嗯,很完美了,剧情也和这主人公想象的一样,在他生命仅有的一个月当中,他研发了上千种新型科技,当然都是图纸,可又确行有效,在他死后,这些图纸没过多久,也全部变得现实了,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活水平,进化了几百年,他也因为这些图纸,上了历史书,成为了近几个世纪最伟大的人。

    这样看起来,貌似很成功,可是呢,他没有娶妻,也没有生子,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他几乎没有与人交谈,似乎他出生就是为了做贡献,然后死去。

    同之前那人一样,我们也来评价一下这个人,他有意义吗?这点毫无疑问,应该是意义非凡了,不夸张的说,他改变了世界。可是,他算是一个人吗?对,他算是一个人,仅仅是一个人而已,他没有亲人,也没有结交朋友,他出身便是工作,他好像有些可悲。

    那他可悲吗?他不可悲,毕竟这份工作是他的志向啊,而且他成功了,挺成功的。这样我们又如何评价他的意义,我们没法评价,我们也没有资格评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评价。在这,我并没有映射什么,只是就事论事。

    两个假设完了,关于有限生命与无限知识的观点,我也说完了。什么?完了?的确,观点就蕴含在这两个假设中,如有疑问就多看几遍吧。

    知或不知,或不重要,生与不生,择其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