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 梦想
“子尘先生倒是丝毫不遮掩逐欲之心。”汪岐兰道,世间人皆有欲念,但如此坦荡承认的少之又少。 “是,换做是我,也不敢承认,抑或认为是奢望,不应拥有。”吴勉思忖道,“不过,子尘先生授课时,谈及他自幼爱书成痴,平生愿望之一是藏一屋好书,于我,深有戚戚焉。” “吴二哥的愿望是想藏一屋好书?” “是,子尘先生曾写过一首《对书叹》,诗中说‘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苦无买书钱,梦中右买归’。这也是我儿时的光景。那时,我就想,若是我以后没机会读书,便去做那印书的匠人,每日浸泡在油墨香中,把一本本书装帧的精美平整,送到爱书人的手中。若是有幸有了钱财,我便藏一屋好书,或者干脆开刻书坊,要搜罗古今典籍,为之付梓,校勘要精审,刻工要精细,要做善本珍本,使爱书之人藏之。”吴勉眼睛亮亮的说。 “若当时爹爹不曾资助吴二哥读书,吴二哥此时或许做了刻坊主人?”汪岐兰不由问道。 “当然不能,若伯父不曾资助我,我应是去做了印书的匠人才对。”吴勉笑道。 “吴二哥不用妄自菲薄,兰娘相信,若吴二哥有心,定能成为刻书坊主,而且是专做善本的刻坊主人。”汪岐兰肯定道。 “谢兰娘如此看重我,二哥我暖在心头。”吴勉拱手作揖,唱了个喏。 汪岐兰看着吴勉,不知怎的心中一动,开口道:“若吴二哥哪日无意于仕途了,兰娘愿意助你实现刻书之愿。” 吴勉闻言一愣,没了笑意,抬起头来,凝视汪岐兰,仿佛要看进她眼底。 汪岐兰不禁觉得有些迥然,吴勉从未如此深沉的看她。 “是我唐突了,寒窗苦读十余载,莫不是为功名利禄、士林坦途,我开口道你无意仕途,岂不晦气。”汪岐兰抱歉道。 “不,兰娘,我很高兴。我很高兴你能真正的把我当二哥,只因为我是我,不是因为将来,或许我能求取功名、回报汪家。”吴勉眼中闪着光芒,一字字清晰从他嘴中吐出。 汪岐兰一时之间,不知作何感想。吴勉向来是让她很轻松的存在,从未像此刻这样。 他说的话,她能接受,但是他眼中的光,却让她此刻有些惊乱。 她低着头,回避了他的目光,“吴二哥,自然是我的二哥,我既认你作亲人,自然会倾力相助。” 吴勉见状默然一刻,收回了眼中的光芒,站起身来嬉笑道:“对啊,兰娘叫了我好几个月的二哥,我怎么糊涂了。还不如你刚认的怀玉meimei,才认下半天,就毫不气的问你要了好物件。” 汪岐兰瞬间觉得压力全消,抬起眼,眼前是那个熟悉的吴勉,“对啊,说来我这meimei,除了吃食,还没得吴二哥什么像样的礼物。” “是啊,”吴勉一拍脑袋,“为兄惭愧,来日定然补上。” …… 吴勉和汪岐兰一同用完了晚膳,便回了书院。 汪岐兰在书房里呆了一会,目光略过墙上的几幅画作。有新买的,亦有汪父在时购进的。 那日她购进了李禅《玉兰牡丹图》,在记账的时候,顺便翻看了汪父之前买进书画的账目,发现近年来李禅的书画作品涨势惊人,同是李禅同尺寸的画作,五年前是50两,到了如今,已经翻作了100两。仔细思虑之下,想来原因有三,一是“扬州画派”自成一格。作者往往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或失意于官场,书画时直抒胸臆、真情流露,画风奇特,不师古法,破笔泼墨、以书入画、超逸不群;二是上喜之,下必效行。五年前元盛帝见郑烨《樱笋图》心喜不已,特盖以“乾隆御览之宝”印玺,命内务府藏之。今年东巡,郑烨亦被封为“书画史”随行。郑烨作为“扬州画派”的领头之人,带动“扬州画派”闻名于天下;三是天下承平日久,扬州富贾云集,物资丰饶,带动文化兴盛。豪富之人,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均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好画供不应求,如此之下,“扬州画派”之作水涨船高,自然不足为奇。 汪岐兰自语道,“看来,我得趁现在多藏几幅好画,指不定可以成为传家宝呢。” 天下没有人比她更清楚元盛帝的治国之才,加上扬州现在尹溪俨、卢义昌治下,文风将更盛以往,只有过之,绝无不及,因此,广收藏品,绝对是件一本万利之事。 再一转念,汪岐兰又自笑道:“我果是名商人。”若是贺兰明珠,只会以画工格调看待书画,而汪岐兰先衡量以利。 羊群逐草,商人趋利。即是商人,何必清高。 士农工商,商为末流,向来为位高者不齿。她重生为汪岐兰,起初也有不忿,怪老天作弄。但步步走来,便觉得这商贾之事,亦是利国利民。民有所需,工商供之,只要不强买强卖,哄抬物价,商者又何罪之有。只是这,并不是她一个小小的商户之女所能妄议的。 汪岐兰撇开杂思,取过一本簿子,在其上书写起来。 这是她近来养成的习惯,及时记录计划之事及完成情况,以免遗漏、以备查看。 今日巧娘派人来报,最早的一批秋蚕已经开始结茧,接下去便要缫丝。田坊主那边亦要做好准备。 …… 第二日,正巳时分,宋怀玉来了汪宅,果然如昨日所说,避开了饭点。 依次去了春风楼和醉白楼。看得出两家酒店也沾了子尘先生的光,虽不是饭点,但也有不少的食捧场。当然比之昨日的拥塞不堪,要好得多,宋怀玉如愿进店,挨个品尝了生炮鸡和吴门黄雀,并每家点了一两个小菜,两顿饭下来,自是腹饱意足。 “也不知袁氏菜单推荐的下道菜是什么?”宋怀玉斜靠在马车内的座榻软垫上,一脸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