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千山记在线阅读 - 第282节

第282节

    谢老太太还有事托宜安公主,道,“孙辈是九个月的孝,咱们莫春这也快出孝了,孩子出了孝,殿下只管带她多出去走动一二。”

    宜安公主将这事应了,道,“思安也出孝了,这回过来,也是想接思安过去,给莫春做个伴儿,俩人自小在一处,也惯了的。”

    谢老太太问二孙媳妇于氏,于氏自然是愿意的,说明儿收拾好了东西,就送谢思安过去。

    宜安公主陪谢老太太说了会儿话便回府去了,说到谢思安,宜安公主同丈夫道,“你说,老太太是不是有让思安做皇子妃的意思。”

    提到皇子妃一事,谢柏有些犯难。穆元帝临终前遗旨,委实是打乱了谢莫如的计划,谢莫如没有亲生子,便将六郎养于膝下,当初,也是六郎便父就藩。子以母贵,养于嫡母膝下的庶子,自然也要尊贵几分的。原本,谢莫如一直是打小就接了谢思安在身边儿养大的。要说谢莫如没有以娘家侄女配六郎的意思,谢柏不信。

    但,穆元帝临终遗旨给六郎指了亲事,还是苏相的重孙女,苏相二子苏语的孙女,苏航之女。

    穆元帝已经指婚,那剩下的就是四郎五郎的亲事,可六郎养了这么久……就不知谢莫如的意思了。

    宜安公主忽然道,“其实,便是侧妃,也不是不可。”有谢莫如做嫡母,谢思安做了侧妃,正妃怕也要把她供起来了。只要先进了门,以后可安排的余地是极多的。

    谢柏一听这话便摇头道,“绝不可能。皇后的性子,绝不会让娘家侄女为侧室的。”

    宜安公主道,“要不,我带俩孩子进宫给皇后请安,看看皇后的意思如何?”

    谢柏道,“这也好。”

    谢莫如见着谢莫春谢思安很是高兴,笑道,“算着你们也该出孝了,以后只管过来,陪我说说话。陛下还说要秋狩,到时,你们随我一道过去。”

    二人起身谢恩。

    谢莫如笑,“坐吧。”

    一时,端宁公主过来,大家一并坐着说话。端宁公主听说她二人也去秋狩,便叫她们去看自己的小马,准备送她二人一人一匹,到时好一道骑着去秋狩。

    孩子们去玩儿了,宜安公主陪谢莫如说了些家里的事,谢老太太的情形,家里谢芝兄弟如何。谢莫如道,“说来,阿芝他们也出孝了。”

    宜安公主笑,“是啊,时光快的很,转眼间,孩子们也都大了。”

    谢莫如心下也是一叹,道,“可不是么。这也才几个月不见莫春和思安,这一进宫,都是大姑娘了。思安辈份小,年岁却是比莫春大的,她既出了孝,这亲事也要张罗起来了。”

    宜安公主脸色有些凝重,看样子,谢莫如是没有让谢思安嫁到皇室的意思了。谢莫如道,“思安与莫春,都是跟我住过好几年的,她们的亲事,要是相中了谁,与我说一声,我必不能委屈了两个丫头。”

    宜安公主满脸笑意的应了。

    宜安公主当天回府后将事与丈夫说了,谢柏去了一趟承恩公府,与母亲兄长商议了一番,既然皇后娘娘没这个意思了,谢思安的亲事就不能让人误会她们有谋求皇子妃之位的意思。谢柏道,“就让思安住公主府,公主出去应酬,多带着她,外头人就会明白的。”谢家出了一位皇后,现下只恨家中女孩儿太少,如谢思安这样自小跟着谢皇后长大的,虽不能去谋求皇子妃位,但也说明,谢莫如仍是扶植六郎的意思。倘谢莫如看中的仍是六郎,那么,其他几位皇子,将来也只是藩王。与其届时随藩王远去就藩,倒还真不如在帝都寻一殷实人家。谢思安的教养出身,完全可以寻到一门上等亲事。

    谢松道,“这样也好。”

    谢老太太也没意见,只是心下未免可惜。

    秋狩前,谢莫如就与丈夫说起四郎五郎的亲事来,昭明帝还道,“我看思安那孩子不错,自小看到大的,知根知底,品性也好。”他倒不介意妻子娘家出一位皇子妃。

    谢莫如笑,“我既是陛下的皇后,凡事更当慎重。有侄女做儿媳,我这心怕是要摆不平了,我也想过此事,还是算了。陛下为我拒选后宫,我也当为陛下多考虑。人都有私心,还是自源头把私心掐了的好。陛下让我看的女孩子,唐家、贺家、韦家的女孩子都不错。”

    夫妻多年,也不必那客套腔,昭明帝捏捏妻子的手,与妻子道,“唐家我一直有些犹豫,唐相为首辅,你说,要是选唐氏女为皇子妃,唐相会不会有些偏颇?”

    “私心当然有,但,苏相当年重孙子为安平郡王妃,还不照样为先帝分忧吗。”谢莫如笑,“陛下再想想我当年。”她嫁给昭明帝多少年,谢老尚书还骑墙头呢,指望着一个女人改变政治人物的立场,仅靠亲缘是绝对不够的,那得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

    昭明帝一笑,“那便以唐氏女配四郎,以贺氏女配五郎。”

    “韦氏女呢?”

    “北凉王太子向我求娶我朝贵女,以韦氏女为北凉王太子妃,如何?”

    谢莫如想了想,道,“北凉王太子不同于西蛮王,他是投奔了我朝来的,倘以重臣之女相配,何不许以藩王郡主呢?郡主身上,到底有我皇室血脉。以后诞下世子,岂不更为贵重?”

    昭明帝道,“眼下大哥家的温安已许配了永定侯家的长孙,再有适龄的就是三哥家的嫡长女了?”

    “不若陛下为郡主赐下封号,再亲赐此亲事,岂不好?”

    昭明帝原还担心齐王毕竟是谢皇贵太妃之子,妻子会不会不愿意呢。谢莫如看丈夫面色,温声道,“我与陛下夫妻一体,有什么比咱们的江山更为重要呢?再者说了,眼下王太子还住在帝都呢,又不是立刻就到北凉去。便是将来有去的一日,也是风风光光做王后去。这可是正经八百的王后,而非西蛮王那个四个王妃之一。”

    昭明帝道,“那成,朕这便令内阁拟旨。谢皇贵太妃那里……”

    “我自会与谢皇贵太妃说的。”

    内阁对这桩联姻也很满意,北凉王太子一直想复国,但复国可不是空飘飘的一句话,陛下许之以郡主,也是内阁所乐见的。于是,很快拟出旨意,封齐王长女为温庆郡主,赐婚北凉王太子。

    谢皇贵太妃那里,自也闻了消息。谢莫如有意先让人漏了消息给谢皇贵太妃知道,待谢皇贵太妃冷静下来,她再过去说一说此事的。谢皇贵太妃一向是个玲珑人物,待谢莫如过去时,她已恢复了平静,甚至,脸上也重匀了胭脂。打发了宫人,姑侄二人单独说话。待谢莫如说完此事,谢皇贵太妃轻声道,“这也是皇家贵女该尽的责任,既是陛下与娘娘相中了她,也是她的福气。”

    谢莫如点点头,“多谢姑妈体谅。”

    “皇后客气了。”谢皇贵太妃道,“当年,先帝欲谴娘娘和亲西蛮,先帝问我意见,我说,谢家一向对朝廷忠贞。”话至此时,谢皇贵太妃轻轻的吸了一口气,淡淡道,“自从娘娘嫁与陛下,我其实,一直想同娘娘亲近。娘娘待我,却一直很疏远。我先时以为是娘娘性格的原因,后来看娘娘待赵太充仪都和颜悦色的亲密,我当时就想,我定是有什么地方让娘娘再不能亲近于我。太妃留帝都时,我就有所察觉了。我想,当初,我对先帝说的话,娘娘一定知道了。”

    谢莫如静静的看向谢皇贵太妃。

    谢皇贵太妃知道谢莫如不会回应这话,她继续道,“娘娘,我已经尝到了。”

    “齐王离帝都之时,我已尝到生离的滋味。今温庆赐婚北凉王太子,我已尝到令亲人和亲的滋味。温庆不过是孙辈,就这般令我伤感,当时,魏国夫人较我今日痛苦更甚。”谢皇贵太妃细纹密布的眼睛里滚落两行泪水,她别开脸,轻声道,“对不起。”

    待谢皇贵太妃回头时,谢皇后已起身离去。

    ☆、第368章 皇后之十一

    谢莫如知道,谢皇贵太妃是个有野心的人,从谢皇贵太妃当年能推动她和亲一事就说明,很久之前,谢皇贵太妃是想争一争后位的。

    甚至,于后宫,谢皇贵太妃的风评一直比赵皇贵太妃要好,想来,许多年前,谢皇贵太妃就苦苦思量过为何穆元帝没有立她为后之意吧。或者,在苏皇后登上后位之时,谢皇贵太妃会认为,苏皇后母以子贵,而她的儿子,没有当今的昭明帝,先时的五皇子优秀的缘故。

    其实,谢皇贵太妃一直想偏了。

    要谢莫如说,谢皇贵太妃久不能登后位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三皇子是否出众,也不在于穆元帝是不是有意在两个贵妃之间搞平衡,谢皇贵太妃一直未能登上后位,全在于她自己。

    这种狭隘的,矫情的,伪善的,性格。

    在一个狭隘人的眼中,人人都是狭隘的。

    就如同谢皇贵太妃认为谢莫如推动温庆郡主下嫁北凉王太子一事,是谢莫如出于对当年她推动谢莫如和亲西蛮一事的报复。

    不得不说,谢皇贵太妃简直太看得起自己了。

    谢莫如的报复在她登上后位时就已完成,她们这些人,这些曾亏待过谢莫如的人,早已俯首于她的宝座之下,甚至,她们的余生都将在揣摩谢莫如的喜怒中度过。

    谢莫如愿意她们生,她们则生。愿意她们死,她们就会死。

    报复谢皇贵太妃,何需这般费力。

    温庆郡主之事,不过顺势而为罢了。

    温庆郡主乃皇室血脉,诸藩王中,唯温庆郡主是合适的联姻人选,她是合适的人,自然要她联姻。至于报复谢皇贵太妃,她能有此自觉也罢。谢莫如行事,何尝只是一个目的了?难道就因为要报复谢皇贵太妃,便让所有太妃太嫔留宫?在牵制诸藩王的大势面前,谢皇贵太妃那些事,只是小节。

    谢皇贵太妃这样的心性,又怎堪为后位?

    不得不说,穆元帝生前将她放到贵妃之位,眼光颇是精准。

    谢莫如离开了死寂沉沉的慈恩宫,秋日将至,尽管慈恩宫华贵富丽一如往昔,但在这秋风中,似乎愈发萧瑟起来。谢皇贵太妃的眼泪与道歉丝毫不能令谢莫如动容,而谢莫如,亦没有半分想与谢皇贵太妃谈一谈当年的意思。

    谢皇贵太妃的一生,其实已经走完了,虽然她还活着。

    但她的一生,真的已经结束了。

    温庆郡主与北凉王太子之事已成事实,其实,整个帝都,除了谢皇贵太妃,就是谢家也没什么反应,如谢柏所说,“北凉王太子倒也值得郡主下嫁。”

    谢柏搞一辈子外交的人,他比所有人都更明白这场联姻的利益所在。

    倒是晋王于藩地得知此事,颇是庆幸,与晋王妃道,“老五待我还不错,提早给咱们温安指了婚。”

    晋王妃亦道,“是啊。”温庆郡主之事,别人没感觉,同为藩王妃同有亲生女的晋王妃却是感触颇深,虽北凉王太子现下还在帝都,但终有一日是要复国的,在此情势之下,哪个做亲娘的愿意女儿远嫁到北凉国那样的地方呢。

    如齐王妃就正在跟齐王哭诉,“那北凉国,地处极北,冬天能冻死个人,听说国内吃食都不宽裕的穷地方,闺女去了,要如何过活呢?”

    齐王劝道,“你也想得忒远了,北凉虽在北面,也不是你想的那样,别的没吃过,北凉产参,北凉参你也吃过的。再说,其纸张、米稻,也多有可取之处。倘若如你说的那般,北凉国的百姓早饿死了呢。何况,现下北凉王太子还在帝都,且有得住呢。这桩亲事,虽非我想,但你回头想一想,温庆嫁过去就是太子妃,日后便是王后,生的外孙亦是一国之主了。”

    齐王妃泣道,“哪里有殿下说的这般容易。”

    “你别不信。”齐王拿出帕子亲为齐王妃拭泪,温声道,“你以为北凉王太子如西蛮王一般么,他现下在我朝住着,以后还要靠我朝复国,自然不敢拿大的。咱们温庆,虽比不得端宁公主的身份,也是堂堂藩王郡主,倘不是要紧联姻,陛下不会单点了温庆。你想,与西蛮联姻,一个罪臣之女就打发了。温庆虽是郡主,也有郡主的分量,北凉王太子如何敢亏待于她呢。就是想想以后,是为一国王后好,还是为臣妇好,起码地位上还是王后占优吧。”

    齐王妃此方略好些,道,“毕竟闺女出嫁,我这里嫁妆也预备了好些,咱们能不能去帝都观礼呢?”

    齐王笑道,“哪里这么急了,我给陛下去封折子,看陛下如何安排吧。”

    齐王妃强忍心酸应了。

    齐王心下叹口气,这亲事他想都未想过,要说好,现下在帝都还好,可女儿以后是要去北凉的,一旦去了北凉,怕是生不得再见。但从政治上考虑,这桩亲事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这毕竟是他闺女,联姻联好了,亦是与国有功。就是闺女自己,能把北凉王后的位子坐稳,日子也不会差。

    齐王这么想着,又去同闺女说了一番联姻之利弊所在。

    反正亲事都定了,就得往好里面想,更不能心存怨怼,朝廷需要这桩联姻,可闺女一旦嫁了,日后何尝不需要朝廷做倚仗呢。

    齐王的奏章很快送到朝廷,昭明帝看后龙心大悦,直说三哥明理。

    谢莫如笑,“齐王齐王妃都是明白人。”

    “朕让钦天监算了吉日,定在明年三月,待过了年就让齐王夫妇来帝都观礼吧。”

    谢莫如道,“这也好。”

    北凉王太子得此赐婚,亦是欢喜,进宫谢了回恩。

    借着给北凉王太子的赐婚,昭明帝同时给四儿子五儿子赐下亲事,四郎赐婚唐氏女,五郎赐婚贺氏女,岳父皆是外在为官,但唐氏女曾祖父为内阁首辅唐相,贺氏女祖父亦是内阁为相,今礼部贺尚书是也,皆是内阁重臣。两位姑娘不必说,是经谢皇后亲自考察过的,自是出众之人。

    北凉王太子的赐婚是举朝乐见,但四郎五郎的赐婚就颇出乎人们的意料了,在权贵圈看来,谢皇后娘家不是没有适龄淑女,今谢皇后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昭明帝为她,秀女都不选了。但,谢皇后可不是没有远见的人哪,这位在昭明帝成就帝业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元配皇后,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自己的嫡子了。权贵圈的分析是,谢皇后看哪个庶皇子顺眼,怕就要将娘家侄女许配给哪个庶皇子的。以此,增加庶皇子与嫡母之间的联系。

    原本,人们看好的六郎六皇子。

    但,先帝临终前,特意给六皇子赐了苏氏女为妻,这婚事,是再改不得的。

    因有此赐婚,六郎原本在诸皇子中的大位侯选人排行榜中下降了两位,人们的眼睛就盯在四皇子五皇子的身上了,看这两位皇子中哪个能得嫡母谢皇后青眼。不想,此次昭明帝赐婚,竟是选的唐氏女与贺氏女,而不是谢氏女。

    这就说明,谢皇后在皇子妃一事上完全退出。

    实在太过出人意表。

    不要说权贵圈,但是宫里徐淑妃于贤妃二人听到四郎五郎两位皇子的赐婚,也是沉默半晌,轻轻的叹了口气。

    不要以为谢皇后完全退出皇子妃一事是好事,这或许也说明,在谢皇后自己没有生出嫡子之前,她的选择不会有分毫的动摇。

    而谢皇后还能生出嫡子么,这位皇后专宠几十年,今都四十有一了,倘她能生,怕早就生了。

    处于焦眼所在的六郎很是平静,他还在念书,以前什么样,现下仍是什么样。如今,两位兄长得了赐婚,六郎自然也要过去恭喜了一回。

    尤其四郎的赐婚,四郎的伴读中便有唐氏子弟唐晓,因小唐先时在王府当差,小唐是唐晓的叔祖,所以大家常称唐晓为小小唐。大家都笑,“先时是伴读,现下成大舅哥了。”四郎娶的就是唐晓的meimei。

    昭明帝为四郎五郎赐婚后,朝中便有御史上奏章,请昭明帝早立太子早定国本。

    昭明帝道,“朕初登帝位,爱卿们就急着立储了,朕知爱卿们忠心,此事暂且不急,倒是诸藩王就国后,各部已无掌事皇子。皇子们也大了,该学着当差了。”然后,大郎安排到礼部,二郎自内司务出来,安排到户部,三郎依旧在兵部,四郎五郎,一个工部一个刑部。以前大郎三郎是跟着叔伯们做事,现下都成了一把手。

    至于立储之事,暂且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