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徐后传在线阅读 - 第183节

第183节

    七月二十四,靖难军逼近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朱橞放弃抵抗,拖家带口逃往京城,却秘密修书一封给燕王:“四哥,咱们这些皇叔与其一个个死在朱允炆这个侄儿手里,不如里应外合拥护四哥登基,弟弟先去京城了,他日定打开南京城门,迎接四哥入京!”

    七月二十七,道衍禅师用反间计使得松亭关守军们内讧,杀守将投降。

    八月,辽王朱植从海路逃往京城,和谷王一样秘密修书给四哥朱棣,约定“他日京城相见,打开南京城门,迎四哥登基。”

    同月,宁王朱权率领藩地军民,连同赫赫有名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一起加入了靖难军。

    惊闻燕王的靖难军在一个月之内攻城略地,声势浩大,举国震惊,建文帝下诏书,宣布燕王谋反,要举国勤王,平定叛乱。

    可是建文帝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谁当征讨军的主帅?

    经过空印案、胡惟庸谋反案、李善长谋反案、蓝玉谋反案四大案,朝廷几乎所有在战场上幸存的武将都被卷进去了,赐死的赐死,砍头的砍头。

    先帝爷朱元璋自以为除掉了权杖上所有的荆棘,将大明江山交给了藩王们守护,放心的将权杖交给了皇孙朱允炆,保证天下都在朱家人手中。可是朱允炆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磨刀霍霍向皇叔,率先撕毁了在皇爷爷临终前的承诺。

    可是大明年轻一辈的将领,谁是骁勇善战燕王的对手?

    为了保证出师大捷,朱允炆只得选择了唯一幸存、六十五岁高龄的老将耿炳文。

    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征讨军北上,在真定和燕王朱棣的靖难军短兵相接。

    真定之战,耿炳文败退,三十万大军居然不敌十万靖难军!满朝皆惊!

    建文帝震怒,下旨夺了耿炳文的元帅之职,将其老将押回京城候审,并屯兵五十万,再次征讨燕王。

    接下来建文帝又遇到了同样难题:选谁当主帅?

    真定之战血淋淋的事实已经证明这届老将们不行——那就选择年轻一辈的将领吧!

    选谁呢?

    逃当京城的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纷纷进言说道:“我以前和四哥宴饮时,经常听他点评将领,说大明年轻一代的将领,他只瞧得起两个人。”

    建文帝急病乱投医,忙问道:“谁?”

    谷王朱橞说道:“第一个就是他的小舅子、魏国公徐辉祖。”

    建文帝有些不痛快:徐辉祖确实很厉害,可是他是燕王的小舅子,要避嫌的。

    辽王朱植说道:“第二个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朱元璋的亲外甥孙、大明开国大将李文忠的独子。论起辈分和亲戚关系,李景隆还是建文帝的表哥。

    兵部尚书齐泰连连反对:“不行!李景隆空有皮囊和李文忠相似,只会纸上谈兵,恐怕无力统帅五十万征讨军。而徐辉祖虽然有实战经验,战功卓绝,但是他毕竟是燕王的小舅子,燕王装病时,徐辉祖还上书请求放三个外甥回北平。微臣觉得徐辉祖的中心尚要考量一二,不可轻易重用。”

    谷王和辽王的建议被驳斥,有些下不了台,他们毕竟是亲王,建文帝要叫一声皇叔的,于是冷讽道:“既然我们建议的两位大将都不行——你行你上啊!”

    打人不打脸,齐泰气得跳脚,他虽然贵为兵部尚书,但他是科举的文臣出身,洪武十八年的进士,从此进入朝堂当官,兵书读了很多,但若实战打仗,齐泰自己也打怵啊!

    建文帝见齐泰一不能打仗,二也举荐不出更好的大将,思忖片刻,说道:“朕封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魏国公徐辉祖为副帅,一起率领五十万征讨军,北上讨伐燕王叛军!”

    建文帝觉得李景隆或许能力不够,但是身经百战的徐辉祖可以在一旁出谋划策,帮衬一二。

    而徐辉祖的忠心有待考验,所以必须由忠心耿耿的表哥李景隆监视、掣肘。两位大将互相弥补了对方的短处,强强联合,真是太完美了!

    誓师大会上,魏国公府的二爷徐增寿死皮赖脸跑到建文帝面前毛遂自荐,“皇上!微臣也要去!”

    齐泰大声呵斥道:“你故意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妹,酿成大祸!若不是看在你爹中山王徐达的威名、还有你大哥魏国公的面子上,早就将你下大狱流放了!你还有脸要求出征?”

    徐增寿大声喊冤:“皇上,微臣比窦娥还冤啊!微臣当时真的以为燕王快要死了,所以才放三个外甥回去的!微臣若知道燕王要谋反,早就留外甥在京城了,别和他们的爹瞎搅合,燕王才不足十万军队,咱们是百万雄师,他必败无疑,还要拖累微臣的meimei和六个外甥。”

    “微臣此次去北平,是为了劝降的,大家都是一家人,能不打就不打呗。况且微臣在北平十六年,了解当地的地形和风俗,可以为李景隆和大哥带路啊!”

    建文帝见徐增寿是个纨绔子弟,四十年如一日的不正经,即使加入了北伐军,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如果真的能劝降燕王,也是好的。

    建文帝说道:“准奏。”

    ☆、第285章 骨rou相残

    建文二年,四月。

    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前往燕地,对外号称百万雄师。燕王朱棣帅靖难军应敌,双方在白河沟大战。

    李景隆手下大将平安伏击燕王朱棣,靖难军损失惨重,遭遇起兵以来最大的挫折。

    次日,朱棣重整旗鼓,再次渡河求战,率领精锐亲自突击,冲入了中军营帐,然而腹背受敌,被大军保卫!

    李景隆以为得胜,高呼“投降不杀!”

    朱棣冷笑一声,三易其马,继续战斗,箭矢用尽。三儿子朱高煦将盾牌竖在朱棣面前,“父王!我替你督阵,你先冲出去!”

    朱棣摇摇头,看着天色,“再坚持一会,道衍禅师熟悉这里的气候,他夜观星象,算出今日天气突变,风向会变,我们乘乱反败为胜!”

    话音刚落,天气果然骤变!晴朗的天气突然乌云遮日,风向从北转南!李景隆的中军大帐里,周王妃的弟弟冯诚早已暗中投靠了燕王,乘着周围军官们错愕之时,他偷偷放了一支冷箭,一箭射断了李景隆主帅的旗杆!

    “道衍果然不负我也!”朱棣大喜,忙挥起令旗,发动了火攻!

    火箭齐射!

    火借风势,加上有冯诚这样的“jian细”防火,瞬间点燃了李景隆的中军营帐。

    胜利在望,突然老天不长眼,使得李景隆瞬间陷入了被动。

    李景隆大惊失色,居然连撤退的命令都忘记了发出,自己先跑了!

    见主帅的旗杆都断了,李景隆也不知所踪,讨伐军群龙无首,加上火势凶猛,燕王的靖难军乘机反扑,讨伐军军心溃散,居然不再抵抗,四散而逃!

    白河沟之战,燕王转败为胜,元帅李景隆撤退济南。

    不,是李景隆自己先逃到了济南……

    燕地,北平城。

    魏国公徐辉祖率领十万大军围住了北平城!

    兵临城下,而靖难军绝大多数都跟着燕王去白河沟打李景隆去了,守城的士兵只有一万!

    徐妙仪穿着丈夫的盔甲,骑着战马,单枪匹马,缓缓走出东直门。

    围城主帅魏国公徐辉祖没有骑马,他穿着一身半旧的盔甲——这是父亲徐达的遗物,此外,徐辉祖双手捧着一个红布包裹的物事。

    徐辉祖揭开了红布。

    他手上捧的居然是中山王徐达的牌位!

    一见到牌位,徐妙仪立刻下马,神情肃穆。

    徐辉祖问道:“见到父亲神位,为何不跪?”

    徐妙仪说道:“跪天跪地跪父母,天经地义,否则就是大不孝。不过,既然要跪,你我兄妹应该一起跪下才是。”

    徐辉祖将红布铺在地上,仔细摆好了牌位,兄妹两个齐齐朝着徐达的牌位跪下。

    徐辉祖放缓了语气,说道:“大meimei,你我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血脉相连,都是父亲的儿女。

    父亲戎马一生,在北伐时重伤,得了背疮而亡,到死都是为了保护大明江山,你可认同?”

    徐妙仪点点头,“是,父亲一生,着实令人佩服,我敬他,爱他。”

    徐辉祖说道:“你一个妇道人家,夫唱妇随,燕王谋反,你作为妻子,实在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我已经向皇上求情了,只要你知错能改,打开北平城门,带着孩子们一起投降朝廷,皇上一定网开一面,赦免你和六个外甥死罪。如果你成功劝降了燕王,放下兵器投降,皇上不计前嫌,赦免燕王的死罪。”

    徐妙仪问道:“大哥可知湘王一家人的下场?他们点火*了。”

    徐辉祖说道:“湘王畏罪自杀,死有余辜。”

    徐妙仪问道:“大哥可知周王的下场?”

    徐辉祖说道:“周王众叛亲离,被妻子冯氏举报私藏龙袍,意图谋反,他被废为庶人,皇上慈悲,免了他一死。”

    徐妙仪说道:“先帝爷临终前,大哥也是在场的,应该听见了建文帝在先帝爷临死前发的毒誓,‘对皇叔们坚信不疑,绝对不会受人挑拨,做出骨rou相残之事,若有违誓,必退位让贤,断子绝孙,死无葬身之地!’先帝爷尸骨未寒,皇上就迫不及待的听信谗言,对皇叔动手,还望大哥回头是岸,莫要助纣为虐!”

    被亲meimei反将一军,徐辉祖脸色一沉,“如此说来,meimei是执迷不悟,坚持和燕王不忠不孝了?”

    徐妙仪反驳道:“大哥助纣为虐,十万大军围城,违背了先帝爷的遗命,是为不忠。其二,大哥以多欺少,以小欺大,要致meimei和外甥们于死地,是为不孝。十万大军亦是不忠不孝之师!”

    两军对阵,双方主帅还是亲兄妹!

    还没开战,主帅们已经开始唇枪舌战,互相试探,争夺道德和正义的制高点,以压制对方士气。

    “天啦!幸亏爹爹走的早!否则他老人家看见你们骨rou相残,岂不是活活气死了!”

    正僵持时,徐增寿号丧似的哭喊着跑过来,跪在了徐妙仪和徐辉祖中间哭天抢地,鼻涕眼泪抹在了兄妹二人的盔甲上,场面霎时“好看”。

    在徐增寿的瞎搅和下,兄妹的舌战陷入僵局,都一言不发,默默跪在徐达的神位前。

    徐增寿抹着眼泪说道:“我们兄妹三人,并非一母所生,但都是爹爹的孩子。今日我们不谈政治,不谈立场,不谈对错,只说兄妹骨rou情。就看在父亲在天之灵的份上,你们也不能兵刃相对!”

    大军围城的第一天,就在徐增寿的哭声中度过。

    次日,徐辉祖正要下令攻城,徐增寿抱着徐达的牌位坐在了东直门前面继续哭。

    徐辉祖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亲弟弟和亲爹的牌位轰成碎片。

    徐妙仪也不可能下令对着痛哭的哥哥和父亲牌位放箭。

    于是交战的第二天,依然在徐增寿的哭声中度过。

    第三天,徐增寿的嗓子已经哭哑了。

    可是,徐增寿搬着一个梯子,连夜在北平九道城门上都写了八个大字:“中山王徐达之灵位”

    徐辉祖打着王师的旗号攻打北平城。倘若朝着父亲的灵位开炮,岂不是大不孝?

    徐辉祖出离的愤怒了,命人泼水冲洗城门上的墨汁,并将徐增寿从梯子上抬下来,五花大绑,投进了营帐里。

    徐增寿嘶哑着嗓子说道:“大哥!事到如今,妙仪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你不能对亲meimei和外甥们动手啊!”

    徐辉祖大吼道:“难道我就有回头路可走吗?”

    徐增寿说道:“纵使妙仪有错,不该由着燕王造反,可是也不该由大哥攻打北平城。大哥可曾想过九泉之下父亲的感受?纵使北平城破,大哥大获全胜,你要背负骨rou相残、大不孝的恶名啊!”

    徐辉祖眼神里闪过一丝迷茫,而后目光一肃,说道:“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逼到这个地步,只能舍孝而成全忠义!”

    徐增寿抱着大哥的腿,“大哥!你想想父亲生前是如何疼妙仪的?你真的忍心下手吗?你十万大军,欺负妙仪一万老弱病残,你不亏心吗?”

    徐辉祖坚定的一一掰开弟弟的手,“当年外祖父谢再兴谋反,嫡母谢氏被刺杀,妙仪失踪,爹爹当年也是如我这番挣扎痛苦。爹爹明知其中有异,却没有为谢家人求情,只是默默寻找妙仪,此番作为,明知君王有错,可是为君者讳,宁可独自忍受痛苦和误解,就是赤胆忠心。我是父亲的儿子,我今日只是和父亲当年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父亲九泉之下会原谅我的。”

    言罢,不等弟弟徐增寿辩驳,徐辉祖就快步离开了营帐,吩咐随从,“立刻将二爷送回京城,关在徐家祠堂,不得外出!”

    徐增寿被堵了嘴,扔进马车里,运往京城。

    一天一夜,到了山东境内,徐增寿才被松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