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爵门嫡女在线阅读 - 第71节

第71节

    “闲暇时候也好多来长寿殿坐坐,哀家年纪大了,指不定哪天就再见不到你了……”木太后抚着四皇子的脸颊,有些伤感的说。

    “祖母,您瞧瞧您,说的是什么话,祖母心怀慈悲一心向佛,佛祖定会保佑您长命百岁的。”却是于楠从太后的身后走到前面来,握着太后的手宽慰道,她说话的声音很大,可并不刺耳。

    于楠这一开口,倒是把四皇子惊住了,这个声音,可着实不像如此温柔细弱的女子发出来的,况且,从什么时候开始,于楠胆敢称呼太后为祖母了?而木太后竟然没有觉得于楠逾矩。

    “好好,那你快些长大,哀家还等着你们给我生个曾孙呢。”木太后的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额头的皱纹深深的,却好像心情很好一样,打趣了两个小辈。

    木太后眼见两个小辈都有些羞恼,出口赶人:“楠丫头你送腾儿回去,他公务繁忙,你多体谅。”

    “祖母说的哪里话,为父皇祖母解忧本就是分内之事。”于楠也不觉得受宠若惊,坦然地回道。

    木太后满意的点点头,落落大方不做作,皇上倒是为腾儿选了个好媳妇,便是身家不够清白也没什么,这教养还是占了八、九的。直到于楠和四皇子离开了,木太后也不曾收了脸上的笑意,只是着人服侍着,到床上躺了一时半刻。

    “四殿下,看你忧心忡忡的样子,可是有什么难事?”于楠单刀直入,并不与四皇子客气。他们本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没有谢昆和于珊青梅竹马的感情,在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鲜少有做戏的时候。

    “益丰酒楼是你的产业?”四皇子也不含糊,虽说对于珊有遗憾,可与于楠相处会更舒畅一些,最起码,于楠不会眼含讥讽,也不会拒他千里之外。而且,于楠一开始就笃定他的要夺取储君之位,偏她从不说开,只是一副未出嫁先从夫,与他一条心的架势。

    “于珊出的主意,我只是挂头的。可是益丰出了什么事?”于楠也不藏头露尾,合盘拖出。她最不喜干的就是欲盖弥彰,既然四皇子已经怀疑,那就不要隐瞒。

    “不曾,只是今日偶然路过,碰见几个武举子在里面闹事。”四皇子对于楠却没有坦诚相告,混迹市井这样的事,越少人知道越好。

    于楠看了一眼四皇子,心里嗤笑,四皇子着实是撒谎的行家,单看他的表情,于楠几乎就要相信四皇子只是路过了。可益丰酒楼是于楠一手cao办的,内里什么状况她会不知,尊贵的四皇子岂会屈尊前往?八成与圣上交代的任务有关了。

    “嗯,于珊前段时间入宫,曾与我说过,这武举子是从拜访太子之后才变得这般张狂。”于楠好似漫不经心地说道。

    慧妃每个月都要招于珊进宫一次,一来是给于珊讲一些西北的风土人情,二来也是为了拉近佳仪与于家的关系。一开始于珊进宫的流程是先去凤栖宫给皇后请安,然后就待在昭仁宫,慧妃会派人去长生殿,看看于楠是不是在受教育,若是闲着,便到太后那里求个恩典,到昭仁宫与于珊见上一面。

    如此几次下来,先是皇后娘娘烦了,眼见于珊出落的越来越跳脱,心里庆幸她不曾别指婚四皇子之余,也不喜欢见她,索性放了牌子,往后入宫不必先到凤栖宫了;而太后虽然不喜于楠远木府,亲于府,可她老了,每每想到当年与谢老太太联手坑了她外甥女谢天慧,便觉得心里愧疚,索性也给慧妃行了方便,每月给于楠一天假。

    “此话当真?”四皇子早在听舒朗说温昌明曾出入太子府便怀疑了。只是慕容丰禁足,按理是不会接见旁人的,他便只当温昌明说大话,此刻看来,京城大乱,内里竟有慕容丰的影子,这就不仅仅是一时疏忽了。

    “当真。”若于珊不曾弄清楚,也不会告诉她。

    四皇子得了准信,也不过问于楠的消息来源,一言不发,调头疾走。

    于楠不觉得意外,也不觉得遗憾,在她心里,四皇子绝非良人,两人得过且过罢了,她借着他的地位上位,傲视看不起她的人,护佑她想守护的人;他借着她独特的身份,迷惑他忌惮的人,拉拢他想得到的势力。就跟一手钱一手货一样,谁也别谈感情,谈感情太好笑。

    四皇子离开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陷害慕容丰,可想到圣上、皇后、太后、杨爵爷就连于老太太都说,今天这局面的前提是慕容丰没有野心,他的心思隐瞒的那么深,都不曾瞒过这几人,没道理这么多人都猜错了慕容丰的心思。他本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此刻圣上松了口,他才细细分析起了慕容丰,觉得,就算这其中有慕容丰的过失,只怕也是无心之失,那究竟要不要捉住机会落井下石一把?

    ☆、第121章 :

    可以说,四皇子在对待慕容丰的态度上,难得公平公正了一把。这事的确有慕容丰的责任在里面,但慕容丰绝对没有故意煽动温昌明的意思。

    温昌明拜访太子府,太子被圣上禁足不肯接见,可也不好太不给温举人面子,便让管家传了一句‘边关不稳,本皇子责任重大,实无心接见,温举子请回’。太子府的管家也并不敢添油加醋的乱说,只是原话回了温昌明。

    温昌明却固执,见不到太子不肯离去,义正言辞地跟管家分析此事错不在太子,他不知道谢爵爷曾经上过折子,便明目张胆地将责任推到谢爵府身上,认为是谢爵爷守关不利,才造成了危机。

    管家哪有心思听他胡诌八扯的,他的重心放在了太子的自称上,慕容丰已经许久不肯自称太子,他本以为是一时一刻的事,可眼见对着外人,慕容丰也自称皇子,如何还不懂慕容丰的心思,他这是铁了心要逼圣上废储了。管家心惊胆战之余只能找到太子妃商量对策。毕竟王爷府的人跟皇宫里的人,地位还是不一样的。况且若是四皇子心狠要绝后患,太子的一条命绝对留得下来,可他们这些做下人的就难说了。

    太子今年二十八,太子妃木颖盈也已经二十六,两人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女双全,夫妻之间也算和睦。只是太子妃从得到智浅的卦言,就对于府的姑娘百般看不惯。木颖兰入太子府为侧妃,她又看不惯木颖兰,两姐妹的关系势同水火。可眼见这么多年平平稳稳的过来了,于府的姑娘没有一个入太子府为妾侍的,木颖兰也不曾育有子嗣,正放松警惕的功夫,惊闻一个半吊子的于家女许给了皇室,虽不是入了太子府,可也是进了皇室。

    她开始怀疑,她的皇后命摇摆不定,不是因为木颖兰的关系,而是因为太子的皇上命风雨飘摇。她正怀疑呢,就出来了太子上奏请求废储君一事,又听管家这么一说,如何还坐得住。她以太子惜才的名义,亲自去见了温昌明,说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除了拉拢温昌明,也是想借他的嘴使使。

    “太子监国,劳心劳力将近一年,本是替皇上分忧,倒不想自己先病倒了。”太子妃说着心疼的压了压眼角,见温昌明没有反应,才想起,这温昌明只是个举子,又不曾入朝为官,哪里晓得太子干了什么惠民的事。

    “说起来,此次却是被边关的事牵连了。边关告急,毕竟是关乎民生的事,皇上亲手处理也是重视此事。虽说太子监国不曾出过纰漏,可到底稚嫩了些……”太子妃绝口不提太子隐瞒不报之事,只说圣上想收权处理军事才让太子回太子府休息。

    温昌明对这里面的弯弯道道并不深究,他只知道边关确实危急了,连太子都不够格触碰到内情。这跟当初他设想的边关开始乱了完全不一样,乱了要过段时日才会真刀实枪的干,他只当谢昆和于华是去帮助守秩序的,哪里知道他们是去打仗去了。如此一来,朝廷的承诺几乎就是鸡肋,这般一想,他对四皇子的提议不满了起来。

    可其余的举子已经被安抚了,不肯陪着他再闹,于是他就喝闷酒,嘴上没有把门的,就将事情传了出去。

    太子妃的意思很简单,圣上身体不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她要的就是朝堂闹起来,圣上只能依仗太子,毕竟四皇子可是不问世事的贪玩小子。她可是盼着乱的更疯狂些,老人受不得刺激……只是她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圣上为何病急乱投医,不依仗老实成熟的太子,反将差事交给了不曾成亲的小少年!

    太子妃惴惴不安,唯恐四皇子顺藤摸瓜摸到太子府,可四皇子却良心发现,不曾继续追查下去。

    “父皇,儿臣以为,此事再追究是谁将军情放出去于事无补,倒不如想个法子压下恐慌才是上策。”仅仅时隔一天,四皇子再到御书房,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小心翼翼,颇有些意气风发。

    “嗯?你查到了什么?”圣上眼睛一眯,他可还没有耳聋目瞎,看四皇子的表现就知道他必定是查到了什么。

    “儿臣无能。”却不想四皇子嘴巴严实的很,没有一时半刻的犹豫,立即屈膝跪下,向圣上请罪。

    四皇子能这么快地查清事实,却是得益于他暗中培养的各个府邸的后宅势力。太子妃接见温昌明,是不敢屏退左右的,她不怕温昌明有坏心,但是怕别人说闲话,是以,当日的情状到底如何,太子府里不少人都知道,只不过太子妃治下严谨,旁人不敢乱说。但是那也要那些下人认太子妃为主子才好使。

    “那你是要做那富贵逍遥王了。”圣上的话有些漫不经心,让人听不出来事威胁。

    四皇子只是跪着,既不应是也不反驳,总归他还有时间。前日是他自乱阵脚了,这两天他想明白了,就算圣上要封,也要他成亲之后,可他的四皇妃还未及笄呢,圣上封王无名。他既然决定发一次善心,就不会因圣上一句话改变初衷,他心性如此,倒有了为尊者金口玉言的决心。

    “起来吧,你先说说你想出来的法子。”圣上还能不了解四皇子,他这样子就不像能妥协的。可太子不堪用,三皇子被齐贵妃养的小家子气,上不得台面的,倒是只有四皇子血脉纯正,胸中有沟壑。

    “儿臣以为,与其死堵不如疏通。”四皇子起身,站在圣上面前,一字一句的说道。

    “坐下,接着说。”

    “是。儿臣的意思是,不妨将军务公开,谢爵爷若是有捷报递来,便张榜告之于民。让他们了解战事的进程,不至于猜来猜去。民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代代都在传,但却从来不曾还政于民。况且,未知的才是可怕的,若是百姓知道内情,就不会被有心之人煽动,扰乱朝纲。”

    “若是吃了败仗呢?也要张榜?”圣上紧紧盯着四皇子,追问道。

    “自然也要张榜。”四皇子倒是没有丝毫的顾忌,张口就来。

    “如此不会引起恐慌?”

    “父皇,胜败乃兵家常事,百姓并非木偶,他们能说能想。还是那句话,这便如修筑堤坝,堵不如疏。若是只胜不败,一天两天还好,若是一年两年,他们就该恐慌了,只胜不败,为何战事持久?咱们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总不至于主动出兵侵占邻国国土。”

    皇上缄默了,心里计算着可能性,却听到四皇子说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父皇不妨将大盛王朝的疆土范围也张榜公布了,最狭窄的时候是怎样,最宽敞的时候是怎样。总归京城居于疆土的正中,一直是稳妥的。谢爵爷守边关二十年,也不是庸才,百姓全然不必担心京城失陷。”

    “京城安稳富庶,若是四方百姓齐奔京城,该当如何?不如着各州各府也效仿京城张挂分榜?”

    四皇子沉吟片刻才回道:“不可,京城富庶,识字的人才多如牛毛,被隐瞒的可能性大大缩小了,但各州各府却不一定,若被小人钻了空子,乱读一通,只怕更乱。况且,各地的分榜并不能第一时间受朝堂管辖,若是蛮夷之族趁虚而入,对边关的几个州府来说,反倒不妙。各地的朴实百姓,若是安稳,谁又愿意背井离乡;若是心里不宁,到了京城再看榜,放心后再归故里也是一样……”

    圣上看着侃侃而谈的四皇子,满心的欣慰,他的才华绝不下于圣祖之下:“你回去将想法写成折子,明日随朕上朝。”

    “父皇?”四皇子收了眼里的意气,看着嘴角含笑的圣上,疑问出声。

    “你也要成人了,虽说今年局势不稳,成人礼不能大肆举办,父皇也不会亏待了你。”

    第二天,四皇子第一次正式参政,站在金銮殿里参加早朝。他在皇上的默许之下,明目张胆地跨出了夺取储位的第一步。这一步,从他五岁懂事起,已经等了十年,隐忍了十年,也准备了十年。

    “诸位爱卿对皇儿所提议之事,可有异议?”

    众多官员从开始听到结局,除了赞叹四皇子的计谋之外,也在揣测皇上此举的用意何在,尤其是太子的死党都不曾回过神来。太子刚刚被申饬,还在禁足期,圣上就将四皇子抬了出来,嘉奖不断,这里面的事麻烦了。

    “臣私以为,此计不妥。只有科举与缉拿要犯才会在京兆府张榜,自古便没有将政务公开的先例,更何况还是要公开军务。”金銮殿上本是鸦雀无声,吏部的齐尚书,也就是三皇子的舅舅第一个出言反对。

    三皇子排行在四皇子之前,都不曾有上朝的机会。四皇子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如何敢站在金銮殿上推翻先例,侃侃而谈。今日若是他能开创先例,明日他就能仗着圣宠,取太子而代之。

    “墨守陈规,又岂是长久之道。”四皇子倒是没想到太子党还不曾开口,齐尚书先急了眼。他那三哥无才无德,又冲动冒失,倒是有个一心向他的舅家。只是话又说回来,若不是齐贵妃合齐府之力一直针对他与佳仪,齐尚书也不用担忧他上位。

    “那臣请问四殿下,如此下去,是不是军功与死将也要张榜告知于民?”齐尚书脸上青白交加,若是治理一国,能巡陈规,又怎么会有圣祖的出世,四皇子真是损人不见一个脏字。

    “齐尚书好提议。父皇,儿臣附议。”四皇子听闻齐尚书所言,眼睛一亮。他也是这个意思,只是想缓缓图之,却不想,齐尚书以讥讽的方式道明了他的心思。

    非常浅显的道理,只要不亏待死将遗孀,那新入军的士兵没有后顾之忧,就不会因担忧家中亲眷断不了兵源。而且军功红纸黑字张榜,这是保卫家国的荣耀,更是家中妇孺炫耀的资本。

    齐尚书想不到四皇子会顺杆爬,只觉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这可是在金銮殿上,四皇子如此吊儿郎当,扭曲事实,都可以认定四皇子是目无遵纪,蔑视朝堂了。

    他正想参四皇子一本,甫一抬头就看见圣上看向四皇子赞赏的眼光。齐尚书心里一咯噔,顿时有种莫名的恐慌。齐府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踢到了铁板?圣上对太子从不曾这般慈眉善目过。他这般一想,惊惧之下倒是先一步偃旗息鼓了。

    不管齐尚书心里想什么,都没有人站在齐尚书身后附议。铁杆太、子、党没有接到太子的吩咐,并不敢擅做主张,没见圣上心情正好,若是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一个不好,就是得罪圣上的结局,没有谁担得起责任。

    是以,四皇子的提议几乎算的上是全票通过。

    四皇子计策的良性反应不错,京城的氛围很快缓和了下来,经常有人三五成群地指着榜上的内容分析战况,其实,这榜上的内容是其次,起主要作用的还是皇室的态度,这种落落大方透明公开的方式,不仅给了民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给了他们同仇敌忾的决心。

    不多久,乡试便在一片安详中开考了,舒朗成了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

    随着待在京城时间长了,舒朗水土不服的症状在试过诸多偏方之后,终于好了个七七八八。他本就是麒麟武馆的领头人、佼佼者,有此成绩并不奇怪。可温昌明就不这么想,舒朗明明是武举子的末等,怎么在会试里就成了贡士里的头等?况且,乡试时他们也曾交手,舒朗绝不可能有这等身手。

    因为边关告急,武举的殿试并不是在会试两个月后举行,而是会试甫一结束,入围的贡士便被招进了金銮殿。

    如此匆忙之下,温昌明没有时间沉淀心思,他对会试结果的不满,不知不觉的就带到了殿试之上。本就是被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捧出来的,并不知晓四爵府的地位与影响力。

    圣上见他眼里精光不断,已是不喜;又想起暗卫带回来的消息,知道就是他散布谣言,圣上有心难为他,便以政事相询。若这温昌明谦逊些还好,可他见圣上‘器重’,自命不凡,言语傲慢,认为四爵府几乎把持朝政,暗里讥讽于爵府连科举都能cao控,提议的圣上着手削减四爵府的爵位。

    四爵府与大盛王朝同寿同脉,世袭罔替,这是开祖皇帝立下的规矩,又岂是他一个小小的贡士能非议的。况且古人都是迷信的,损了四爵府的爵脉几乎与损害龙脉不相上下了。圣上本就看不上温昌明如此品行,竟能成为贡士里的头等,索性将他踩到了泥巴里,将他点成了三甲同进士。

    这温昌明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不仅被太子妃利用,更被旁人捧的不知那天高和地厚。后来温昌明自觉留在京城没有出路,便以同进士的身份去边关,因其自傲,在边关惹出了不少麻烦,最终被谢爵爷军法处置。这温昌明自负英才,至死没想明白他究竟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与温昌明落魄相对的就是舒朗的显贵。与于珊记忆里的一样,舒朗就西北军事分析的透透彻彻,为圣上所喜,赐进士及第,被圣上点为状元。

    佳仪穿着小太监的衣服,立在圣上身后,偷偷打量金銮殿上的一百多号人,等舒朗被钦点为状元后,佳仪拔冗赏了他一眼。只这一眼,佳仪说不出什么感觉,就是觉得心里很不舒坦,极不顺眼,然后就好像是命定的什么东西突然被割断了,之后佳仪才轻松了下来,她也不多想,只当舒朗长的粗犷吓到了她,她恼恨地看了舒朗一眼,便不再管他。

    佳仪心里有了于华,自然是看不上舒朗,想当初她可是一眼就相中了男子气概的舒朗,求着圣上赐婚的。这倒不是说舒朗不如于华,只是因为有了于华,舒朗给她的冲击力小了,没了心动的感觉。他们之间的姻缘线,仅仅是对视一眼,便断了。

    “全乱了,武曲星的姻缘线断了。咦?”是夜群星闪耀,普安寺里,苍老的犹如耄耋之年的智浅先是低声喃喃了一声,然后又疑惑地看了看天空。

    “武曲星搭上了本该属于文曲星的姻缘。咳,皇宫里的那位还真是乱点鸳鸯谱,本就够乱了。不过,乱了好啊,乱了算不出来,只能事后知道,省心!”慧浅一抬头就看见双星移位,都不必掐指,张口就来,然后也不问过智浅的意思,将智浅强制扶进了禅房。明明智浅是师侄,慧浅是师叔,可智浅已经油尽灯枯,慧浅却返老还童。

    第二天,给舒朗和于静的赐婚圣旨就传到了于府。

    于珊得知圣旨内容的时候,也是震惊了一把。倒不是说舒朗与于静不配,这俩人,一个极动,一个极静,组起来倒是有意思的很,可不论前世今生,舒朗的姻缘莫非是握在了圣上手中不成?怎么圣上总能给舒朗赐成婚呢。

    因为于静已经过了及笄礼,所以,于府接了圣旨就给于静准备嫁妆,至于仍在尼姑庵里的大小姐于倩,因被于二爷舍弃了,所以被所有人‘遗忘’了,时日尚短,于二爷气都还没有消,所以连在二房都不能提,更不用说在老太太面前提起了。

    舒朗已经十九岁,家是西北的,舒府在西北也是响当当的府邸,配于静也不算埋汰她。只是眼下战事起,舒朗暂时没有留居京城的打算,便打算让于静等他两三年的时间,等战事过了,他必定敲锣打鼓的迎娶于静。

    可于静并不乐意,少女怀春,难免就将京城看成了她的伤心地,她也没有那么大的胸怀,能在一年后看着于蕴与齐彦成亲,是以,双方协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都是能省则省,两人稍显仓促的完婚。

    特殊时期便只能特殊处理,舒朗与于静的婚礼不算热闹,甚至因为男方无人显得有些冷清。可新婚夜,于静看着舒朗愧疚的脸,一下子就释然了,这不是舒朗的错,是时事的过错,也是她的坚持,让舒朗为难了。两人相互体谅,倒是成就了一段佳缘。

    春去秋来,转眼就过了两个年头,于珊和于楠都过了及笄礼。京兆尹门前的红榜上,已经持续贴了半年的捷报,却仍不见蛮族降书。

    百姓到京兆尹看红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两年,不同于边关的水深火热,京城很是安稳,民心未乱,朝堂上太子与四皇子同时监政,圣上休养生息,从不曾出纰漏。

    然后,突然有那么一天,红榜上写着,蛮族将派使者来京,请求和亲休战。

    一石激起千帆浪,皇室还有三皇子未娶亲,佳仪公主未定亲,这和亲,究竟是迎娶三皇妃还是公主出嫁?百姓虽不能参政议政,可猜测还是可以的,一时间,赌坊找到了新生意,就压究竟是三皇子娶蛮族公主还是佳仪公主许给蛮族王子,只不过皇家无家事,这些虽是饭后消遣,可也只敢偷偷的,并没有明目张胆。

    可笑的是,此事直到第二天早朝,圣上才知晓。与当初谢爵爷上递的折子一样,太子将此份军报当场平常的捷报处置,擅自做主,直接发于京兆尹,张榜公布了!

    其实太子也是好心,他只是为了显示蛮族已经穷途末路了,一时欣喜才抢在上报朝廷之前公之于民,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许是遗传自其生母的朴实,太子生来就带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在他心里,已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奉为明旨。

    原本圣上也是看中了太子这点,才在气消允太子复起后,将京兆尹榜交由他打理,因为只有太子在收到捷报的时候,能最大程度的渲染,鼓动民心;也只有太子在收到败讯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揣测出百姓的反应,最大程度的安抚民心。他几乎是‘与民同乐、与民同悲’的典范。

    圣上从不曾怀疑,太子是守国的明君。可是,在这种尚不安稳的时候,将皇室至于百姓之后,是很不得圣心的。

    尤其令圣上恼火的是,太子的意思,是佳仪公主外嫁,此举与蛮族来使的意见不谋而合。只是太子与蛮族的想法不一样,太子是宁愿蛮族掺上大盛王朝的血脉,也不许大盛王朝的皇族掺上蛮族的血脉,对于民族,太子是很护短的;而蛮族则是看中了佳仪身上来自母族的血脉,总能牵制谢爵爷一分半分的。

    太子此提议,毫无疑问地将谢府、于府、木府尽皆推到了他的对立面,唯有杨府,碍于杨老爵爷太子太傅的身份,保持着中立。

    然后,不出所有人的意料,圣上为此大发雷霆。

    两年的时间,足够四皇子拉拢自己的势力,在朝堂之上,四皇子党毫不迟疑地反对太子的提议,更有甚者,不同意和亲。捷报都传了半年了,蛮族一年前踏过了鸡冠山,不足半年就被打了回去,大盛王朝没有必要委曲求全,更不用说,将皇上手心里的公主送到鸡冠山北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