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吴三桂发迹史(出书版)在线阅读 - 第116节

第116节

    吴三桂说:“你身为副将,临事无主,虽无死罪,活罪难逃,给我重杖四十。”

    马宝起初以为他们在演苦rou之计,如今却见吴三桂要动真格的了,对吴三桂哪里还有半分疑心?立即跪下说:“末将刚来,便已开罪众将,马某于心不安!故马某请主公网开一面,饶恕众将。”

    吴三桂走过去,对马宝说:“此事与你无关!”说完,便要将马宝扶起。

    马宝不肯起来,并说:“主公若不宽恕众将,我即率兵离去!”

    吴三桂一声长叹,然后对众将说:“念马将军心慈之份,赦免你等无罪。”

    杨珅等将称谢道:“谢主公赦罪之恩!”

    吴三桂怒道:“此事与我何干?你们要谢须谢马将军活命之恩!”

    于是众将齐声道:“谢马将军活命之恩。”

    马宝站起,奔到众将面前,将众将一一扶起,并颤声说:“兄弟言重了。”

    于是,众人又重归于座。

    吴三桂看着马宝解甲之装,心中一动,便问:“将军是怕我生疑心而解甲的么?”

    马宝点点头说:“确实如此!”

    吴三桂感慨道:“幸亏马将军对我深信不疑,否则,岂不坏了大事!”

    胡守亮听了此言,满脸羞愧。

    吴三桂问:“其他将军在何处,我等前去迎接!”

    马宝说:“不用。我只要吹声口哨,众将即来。”于是,马宝吹起口哨。

    立即,军营四周响起马蹄之声。片刻之后,众将齐立于军中。吴三桂看见是李如碧、高启隆、刘之复等人,心中大喜,亲自出帐,将他们迎入帐中。

    于是,众将又重归于座。吴三桂心中欢喜,叫给众将赐酒。胡守亮等人一惊一喜,生死悬于一线,感慨自然良多。马宝等人见心有所属,心里自然也是高兴。所以,你斟我喝,不一会儿,众英雄心中芥蒂全消,喝得酣畅起来。

    吴三桂问马宝:“将军出去只数日,怎能将众将召集而来呢?”

    马宝说:“并非末将召集,而是他们自愿前来的。”

    吴三桂惊奇地问:“真有此事?”

    众将齐声称是。吴三桂问为故如此?众将说了。均如马宝所想一般。吴三桂手下之将听了,均大笑起来。投降之将问他们为何发笑,杨珅说:“与我家主公猜想一样也!”马宝等人越发惊奇!

    吴三桂见众将齐心,心里也再无防患之意,便说:“按大清之律,大战已完,兵将须要分离。众人议议,用何办法,才可保大家相聚不散?”

    胡守亮一听,心知主公之意,便说:“云贵之地险要,是养军练兵之佳处,我们何故要离去?”

    众人听后,轰然叫道:“对!我们便随主公安置在云贵以度余生!”

    方献廷说:“此计虽好!却有人未必会肯?”

    马宝问:“谁敢不肯?”

    方献廷说:“我猜测皇上是不能让我们拥兵自重的,必下诏解散我等。”

    马宝怒道:“顺治是鞑子之帝,非我汉人之君,他若急逼,我等反他!”

    众将军本已喝得耳酣面热,听到此言,不仅没心生惊恐,反而轰然叫好!

    吴三桂心中暗喜,但嘴上却说:“此是大逆不道之事,我等不可随意言之。”言下之意,虽可反清,但现在不是时候。

    众人一听此言,顿时沉默无语。是啊!清兵势大,自己势寡,且是刚刚纠集起来,人心也不稳定,何能言反清大事?但吴三桂之言,无疑给众人一个信息:即他吴三桂虽然灭明,但他并非不反清。吴三桂之下的原将领,自然早知其意,所以不把吴三桂的话放在心上。而刚刚投诚过来的明将,听了此言,精神倍受鼓舞,觉得自己将来仍有用武之地了。

    方献廷历来稳重,见势已至此,正是安众将之心的良机,便说:“南朝虽破,然永历帝却在缅甸,李定国将军亦在孟艮。依本将愚见,永历帝不亡,李将军不灭,顺治皇帝不会下诏解散我等!若能如此,我们便可安居云贵,众将归心,何愁大事不成?”

    众将一听,轰然叫好。

    马宝说:“永历帝此时在缅甸,我们正好以借口不去灭他,好给自己延时之机会,待到一定时机,我们便可拥兵自重!”

    吴三桂说:“众将之心,我已经知道,但此事并非像众将想象那么容易,须有一段过程。众将军若无他想,紧跟吴三桂便是。我还是老话一句:我们只论兄弟情谊,并非主仆之分。我吴三桂有饭吃,大家便有饭吃!”

    吴三桂一番肺腑之言,说得众将热泪盈眶。

    正在此时,外面一阵sao乱。卫士报告说:“王会、刘偁、马惟兴、杨武、高应凤、狄三品将来投。”

    吴三桂听了此言,率领众将走出帐篷,因为帐篷之中已经无法容纳众将。

    二、洪承畴来到吴三桂军中视察

    正当吴三桂与众将商量以何办法使朝廷让他们不分散,且让他们驻在云贵一带时,朝廷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满人大臣纷纷向顺治皇帝进言,说吴三桂既然已将永历帝驱逐出境,李定国也无力再反清,应当命吴三桂立即驱兵击之。若他不愿,也应将吴三桂召回,不可让其久驻于云贵,恐其结党营私。

    顺治皇帝不是没有这种担心,多尔衮之话言犹在耳。但是,他觉得这样贸然下诏,恐反逼吴三桂生出抗清之心。所以他觉得要慎重些好,在他看来,先派一人去探察吴三桂之虚实,若吴三桂其意在于拥兵自重,那就不管花多大代价,也必下诏解散其军。若吴三桂其势已衰,边关又乱,倒不如先让其休养生息,然后再命其出击。

    顺治帝经过仔细考虑,认为自己这种策略对头。下一步考虑的就是派谁去视察了。很显然,必须派忠于朝廷之人前去。若派满人,自然忠实可靠,但其缺点有二:一是恐吴生疑;二是满人不似汉人jian诈。若派汉人,自然很好,只是难找其人。想来想去,顺治帝便只想到了洪承畴一人。在顺治帝眼中,洪承畴虽是汉人,但与满人无异。从清兵入关之日起,洪承畴对大清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让汉人视之如狼。洪承畴又本是吴三桂之上司,与吴三桂关系非同一般。让洪承畴去视察,既可去吴三桂之虑,又可得吴三桂之虚实。

    顺治帝命令洪承畴视察吴三桂之军营。

    洪承畴此时在湖南,接旨之后即刻出发,不日便到了云南境内。

    不过,顺治帝此次却有失算之处。原来,洪承畴虽然忠于朝廷,但他同时深知,朝廷对于自己是一半相信一半怀疑。所以才对自己虽是武将出身,却始终只给文职。洪承畴由此亦得知:国家有乱,朝廷必有借重自己之处;国家若宁,朝廷必弃自己如草芥。令人觉得有趣的是,此想法竟与吴三桂不谋而合。也许是名师出高徒吧!

    在洪承畴看来:吴三桂有拥兵自重之意,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正合自己之意,怎么能反参他一本呢?倒是吴三桂若没有拥兵自重之举,便会令他大大失望,同时也会使他失去与顺治讲话的砝码。

    吴三桂正班师回昆明,得知洪承畴前来,便与众将商量。吴三桂对众将说:“洪大人此来,必探我军虚实,大家议议如何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