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孙氏强敌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七十八章 殿议

第二百七十八章 殿议

    年节除了夜宴图,另一个重头戏就是考学的文武榜颁发及任命,此次从文武榜脱颖而出,参加殿试的有是十二人。

    司马孚、朱然、单福、孙皎、孙礼、冯习、典满、这几人孙策是念得出名字的,也大概知其本事的。

    剩余五人中,倒还真有两人让孙策遗漏,最后被谢安和司马朗联名推选。

    一个叫魏讽,一个叫潘浚。

    孙策是真没听过两人名号,但用系统查阅之后,他也就明白为什么谢安要着力推荐,都不是普通人呐。

    至于徐庶的假名,孙策没有去计较,只是在考虑该如何用他,这人是实实在在的文武全才,这里的武不是指武艺,而是带兵打仗的能力。

    想起在某本书上看到他是弃武从文,而且这次考上来,也是以文试第一的身份,那就如他所愿,划到新的部号里去做个司马吧。

    自从谢安回到临淄后,孙策就安排他去了预备役,认认真真的学习如何建立新的兵团。

    就连名字他都想好了,就是中国历史上和岳家军、戚家军齐名的北府军。

    北府军,正是谢安一手缔造的,虽说真正的建军者是谢玄,不过没有谢安,就凭软弱无能的东晋朝廷,是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当时的皇帝因为遗留的世家问题,一直在平衡几个大族的关系,打仗大部分是靠地方军阀,就像一个“名誉主席”,没有实权,要看地方大员的脸色。

    比如荆州兵造反,皇帝老儿就吓得瑟瑟发抖,哭着喊着让徐、兖二州的军队来救驾。

    为此,谢安感到无可奈何又深深的痛恨,之后才有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后来又兼任徐州刺史,最终北府军成立。

    所以这么说来,让谢安统领北府军,也算实至名归。

    北府中郎将谢安,军司马徐庶。

    以这两人为领导班子,再搭上朱然、典满、孙皎,整个北府军大的框架是有了。

    至于其他人,孙礼、冯习被划配到虓虎军,为薛仁贵增加一些人手。

    司马孚帮助司马朗,做了哥哥的户部侍郎。

    另外由于吕范和朱治去做了夷州和琼州太守,空闲下来的会稽和豫章太守,顺理成章由魏讽和潘浚顶替,不过魏讽这个职务,他还是想要到时候找个其它人来更换,理想配置是他成为新任礼部令孙邵的侍郎,而且诶孙邵还兼着北海太守一职,中级官员的漏洞越来越大,因为就这样,都还没算上三韩以及刘备离开后。

    年节到这个时候,已经宣布接近尾声,在蔡邕、张昭、张纮、乔睿四人领着一众新学员,向孙策致礼后,征东军正式迎来了建安四年。

    休息了一日后,孙策急不可待的召开了第三次全会,刘协的死、李世民的独立,这两件事对他的五年计划,有了不少影响,为继续领跑大汉各路诸侯,有些条令,需要做出改动。

    比如考学。

    没有了大汉朝廷的掣肘,孙策正式宣布,考学更名为科举,是征东军选拔官员的途径之一,察举制将变为辅助手段,但由此举荐的具有一定官职的人才,需要受到廉政署和锦衣堂的联名核查,不仅仅是核查被举荐人本身,包括举荐人也会受到严查。

    但凡两方结果不统一,该官职的任命,都不得成立,当通过科举做出公平裁决。

    对于这一点,孙策还是很犹豫的,他若健在,相信科举不会成为毒瘤,包括锦衣堂和廉政署也不会成为知法犯法的存在,可是他不在了呢?

    可惜眼下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退位前,将君主立宪制抛出来,死命执行,也不知道到时会不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最后就是孙策亲自任命的官员,关于这一点,没人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关于人才的选拔,招贤馆可以取缔了,以后每年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哪怕本将军不在临淄,殿试都必须实行,然后将殿试结果,八百里加急送到我手中”

    随之是新增礼部,没有大汉朝廷,礼部必然顺势而生,对这个问题,孙策早就蠢蠢欲动,奈何之前一直有朝廷尚在。

    可那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近几年,由于占据了大半个沿海,再加上新修港口和海上贸易的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使节到来,之前一直都是打发给曹cao,不过现在,孙策已经有权利代表袁绍、曹cao、李世民、刘表等军阀和外国使团接触了。

    这礼部令,自然就是由公绩斐然的孙邵来当任。

    不过在礼部成建后,兵部、工部、学部、商部、户部、礼部,六部已成,再加上大理寺、廉政署、锦衣堂、经务院,大唐王朝的三省六部制,已经初具模样。

    (作者话三省六部制中的这六部是由尚书省一省管辖,门下省和中书省另有职能,下文所写的内容是简化版,称帝之后还会有更符合孙策理念的制度出来。其实大家了解一点的,也大概能体会到,廉政署行使着一些吏部和中书省的职能,大理寺行使着刑部职能,锦衣堂行使着部分门下省的职能)

    只是孙策不太喜欢拾人牙慧,真正说出来的并不是三省六部制。

    “兵部、工部由锦衣堂下辖”

    “户部、学部由廉政署下辖”

    “礼部、商部由经务院下辖”

    “大理寺仍旧还是独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只要犯事,证据确凿,你们都可自行抓捕、裁决”

    孙策称这个为《堂署院寺制》,其意义就是进一步确认贾诩、李儒、程昱所代表的权利,以及狄仁杰所处的超然地位。

    孙策只能做到这,为了今天,从商部开始,他就一直在打伏笔,而这一切,直至今日,也不过才是刚为君主立宪制挖了第一锄头。

    (作者话不是君主立宪制优越,而是我思考了半天,能在这个时候灌入一个成熟健全、先进合理、并能被顺利接受的制度的话,我只能想到这个)

    “以后我不在临淄,大小事务,你三人均可商量决断,程昱主内,贾诩主外,李儒断机”

    殿内站满了人,大小官员足有两百人,孙策这一句话,无疑也就是为他们正名。

    “渊儿你过来”

    一挥手,候在正位边上,由孙权领着的一个孩童,好奇的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

    稚嫩的声音环绕在房梁之上“父亲”

    “哎,渊儿,从今日起,这三人就是你的老师,还不见过老师?”

    孙渊显然是经过良好教育的,听自家父亲这么说,赶忙伏倒在地“渊儿见过三位老师”

    孙渊从几年前就被安排了不少老师,虽行弟子之礼,但孙策从来都让他叫之先生即可,叫老师,这还是头一遭。

    孙渊年纪小,不明白就里,可殿内的所有人却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孙渊将是未来征东军的第一继承人,是所有殿下之人,整个青徐扬豫四州的小主人。

    而贾诩、李儒、程昱则是整个征东军未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大公子请起,请起,下官等可当不得此”

    “呵呵,你们当得,当得,从今日起,一天十二个时辰,有八个时辰都是你们在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渊儿十六岁之前,就多多麻烦你们了”

    孙策做这个决定,主要是为了让手下这一众人,心里有底。

    殿议持续到现在,孙策接连颁布了不少规章制度,大部分都是因为大汉朝廷的存在,而不得施的政令。

    ……

    “……那就这么定了,程咨、黄柄、韩综、全琮、向宠、董允、顾邵、陆逊八人,为青训营新晋人选”

    孙策大笔一钩,笑容满面。

    少年强则国强,人才最怕的就是青黄不接,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中,蜀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断层。

    “最后一个议题,孝直,把议题章程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