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永世帝唐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三十七章:渭河建桥

第二百三十七章:渭河建桥

    秋收之后,忙碌了近十个月的佃奴们,终于被允许休息几天了。

    自从成为这里的佃奴之后,他们就没停止劳作。挖水渠、水井、鱼塘,修路、种树、建房屋

    在休息了五天之后,他们再次接到命令:在年底前,将山庄和长安城之间的路用水泥铺一遍。

    佃奴们从心底感激殷清风这个主人,他的命令他们会毫无怨言的一丝不苟的完成。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另外还得到一个惊喜:年满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男子将被挑选出来去。

    啊祖祖辈辈都是目不识丁的。现在,不但小于十四岁的的已经在了,大的也机会,一时间佃奴的积极性和对殷清风的尊敬都升到了极点。

    殷清风挑选出来这些年轻人,是打算经过培训之后,送到各个修路的工地上担任会计和后勤出纳,以及负责管理生产。数学过关的做财务工作,数学差的另外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

    小到企业和公司大到国家,最难管理和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经济账目。一本小小的的账本可以决定企业和国家的钱财是否被侵吞被挪用,殷清风想要将全国的道路修一个遍,财务问题才是最关键。

    等到两个月之后,殷清风在确定有多少人加盟到水泥生产当中,他就可以安排人开始铺路了。

    他的计划是,加盟的水泥窑在明年全部投产,然后同时进行修路,总工期为五年左右如果某些州县没人愿意去,或者加盟的人数少,他将自己派人去建立窑口。而这些年轻人就是预备人选。

    等这些人在完成修路的任务后,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定的谋生技能。到那时,殷清风将要考虑给他们放良的事情了。

    这个时代,不但大地主拼命的在蓄奴,就是平民本身也愿意成为被人的奴仆。

    大地主掌握了太多的土地,而蓄奴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平民愿意成为奴仆,一个是为了有人身安全的保障,另一个是为了躲避税收。

    除了两宋时期之外,粮食税或者说是农业税,占了中国历代国家税收的绝大部分。

    如果查寻历代的税收标准,人们会发现由中央发出的征税数量,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承担。但是,政令一层层的下达后,到了百姓的身上,可能就增加了几倍。这中间的差距,来自于各级官吏。

    在古代,是否有效的管理一个国家,不看君主帝王是否贤明,不看官吏是否清廉,只看交通条件。

    东西周为了方便将国土分封给诸侯、刘邦为了偷懒将国土分为直辖的郡和分封的国,他们这么做的初衷就是为了减少管理成本。因为,交通条件是硬伤。

    各地的各级管官吏正是因为天高皇帝远,才敢肆无忌惮的将中央的政令进行篡改。而篡改之后的结果,就是农民负担不起沉重的税收负担。所以,投身为奴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唐朝在吸取教训后,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变成直辖州。看似有效,实际上也不科学。一个官员从被任命到某地为官,到吏部对其政绩进行考核,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现代人都说古代有一种皇权不下县的现象,是因为地方宗族的势力足够强大。但假设一个国的领土只有两百平方公里,再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还敢对抗军队不成?究其原因,还是交通的条件不够好。

    交通发达了,政令畅通了,解体农庄经济的时机也就到了。想要发展商业经济,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和消费者。如果大量人口依附在某一个家族的名下,商业永远也别想发展起来。

    马周对殷清风的举动又是问个不停,但殷清风只是敷衍了一下。现在马周和他的关系未定,说道交情可能也没想象中的那么深厚。在吸取经验教训后,他不想再跌一个跟头了。

    至于吕才,他的注意力从来都不在这上面。那些神奇的数学符号才是他的最爱。

    这一天,任五回到山庄。

    第二天早上,殷清风取消晨练,简单吃过早餐后他便带着人出发了。

    虽然有了减震器之后,坐马车相对没那么颠簸了,但黑旋风需要经常活动,所以,殷清风骑马的习惯依旧改不了。

    抵达渭河岸边的时候,已经是三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了。到了这里,一起来的人才知道殷清风要做什么了架桥!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摇篮,渭河是文明文化摇篮中的摇篮,是摇篮中的宝贝,是条最关注的“mama河”,“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

    距今五百多万年以前,黄河是一条正直滚滚东流的大河。黄河从兰州向东,经渭源鸟鼠山,呈“一”字状,沿渭河流域向东流,渭河是黄河的古河道。

    从新生代起,新构造运动使西秦岭抬升,露骨山成为陇中屏峰,西延西倾山,低凹下陷,洮水向西流北坡向东北凹陷。马啣山至鸟鼠山,发生南北长垣状隆起带,变成孤岛,尔后出现榆中、临洮、陇渭盆地坳陷,隆起带阻拦了黄河。

    古黄河遇到障碍后,改道向北流,迳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绕了一个大湾,由晋北顺桑干河流入大海。

    后来,由于集宁地区隆起,黄河又南下,呈“几”字状形,在潼关和渭河交汇。

    隆起带造就古渭河发源地,历史上把黄河流入的地方,称作渭河源头,也叫渭河发源地,源头鸟鼠山以低矮的分水岭与黄河另一洮河支流相隔,是古黄河流入渭河的关键通道。

    黄河、长江源有很多天然内流湖泊和四千米以上高原冰川,地下潜水和冰融供济,源头就有充足的流量。而渭河却相反,主要靠多支流汇集,支流地下水少,靠天上降水补济。因而故有“渭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说。

    公元前十世纪的西周早期,气候变为寒冷,秦岭北坡三千米以上地区形成冰川,给渭河夏季提供了水源公元前八至三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又逐渐变暖,冰川消融,渭河流量变小。

    西汉时期寒冷气候又开始现在流行的“二十四节气”,是秦汉的时候确定,西汉中叶又变暖。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为寒冷。唐代前期转暖,唐中叶至五代时期,气候变为寒冷。

    现在的渭河,在干旱、雨季和暴洪时期流量不等,月变率大,流量悬殊。平水期为十二月到翌年的四月,四到六月沿河引流灌溉,出现阶段性断流。这是因为渭河源头和黄土高原以及秦岭一样,经过了多次砍伐。

    除了破坏性砍伐外,过渡垦荒也促使渭河水源枯竭。

    春秋战国时期,秦襄王修筑了长城,在长城内线的河谷进行了垦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垦伸展到洮河下游,西汉开垦越过黄河。三国、西晋至十六国时期,农耕衰退,以牧业为主北朝时农牧复苏,隋唐时又出现开垦,形成农牧两旺。

    渭河在入陕境至林家村为上游,水流湍急林家村至咸阳为中游,水流缓慢散乱,沙洲浅滩较多,河宽在一千五百米到两千米。等过了宝鸡眉字后,渭河的河流南北摆动,变化频繁,群众亦有“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民谚。

    咸阳以下为下游。咸阳至泾河口段属游荡分汊性河道,河道相对较稳定泾河口至洛河口段,右岸较固定,左岸崩塌严重。北洛河口以下河宽三千米至一万五千米。

    现在,渭河上还存有秦汉时留下的古桥,一共三组共七座。但是这些桥有一个共同点:桥桩密集,稍大一些的船只根本不能穿行。

    殷清风想架起一座高桥来取代这些木桥。同时,他也想通过这次建桥,来验证利用原始手段是否能建起跨越几千米河道的桥梁。

    如果成功了,这将是宝贵的经验。以后在黄河和长江上,就可以依照相同的办法架起沟通南北的桥梁了。

    殷清风到达的时候,李世民带着一帮官员也到了。这些官员是工部的,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学习。以后在各处建桥的任务就是他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