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民国弃妇逆袭在线阅读 - 第7节

第7节

    却不知一句话没说完,吴明辉苦下脸来:“牙掉了。”

    当下除了吴明辉都笑了起来。

    关氏笑说:“让你想一出是一出,活该。”

    吴明辉自己也笑:“没想到我这牙比自来水管子还难伺候。”一句话让刚停下的众人又笑起来。

    正笑着,赵氏进来请示晚饭吃什么。关氏和吴氏商量,最后决定吃面条。

    吴氏笑说:“不知道怎么的,在沧县就做不出家里的味儿来。估计是面条不如嫂子擀的好。”

    “那是你手劲儿不行,芙蓉还有你侄媳妇也擀不出好面条,劲儿小。”关氏生得比吴氏还要高些,又不像吴氏一样苗条,又常干体力活,手劲儿比一般人都要大。“今儿我擀面条,你吃个够。”关氏和吴氏姑嫂感情一直很好。

    “行,我炸酱。”

    当下不分主客,女人们都去厨房做饭,吴明辉和方守仁去院里喝茶纳凉,而吴理兄弟三个还没见踪影。

    知道方家今天来,有提前买好的猪rou,便用猪rou丁炸酱。又有院子种的黄瓜豆角芫荽菜,都摘些,该切丝切丝,该切末切末,又炸花椒油,砸蒜泥……娘儿几个一通忙活。

    到厨房传出炸酱的香味,关氏把面条也切好时,吴理兄弟几个才回来。吴彦手上拿着一罐子的酸梅汤。于是闹着分酸梅汤喝。罐子虽不小,但奈何人多,只一人分得一小碗,分完罐子底下还有冰渣子。

    又酸又甜,喝进嘴,就感觉一股子凉气进了肚子,方晴激灵灵打个颤,觉得这实在是无上的美味。沧县的酸梅汤,不论街上卖的,还是母亲自己做的,都不如这个。

    吴明辉却说:“这还不够好,要说好喝,还是信远斋的酸梅汤,那才够味儿。”吴明辉虽不富贵,却像多数旗人一样,讲究吃喝,对京城名吃门儿清得很。

    “你们看这稀汤寡水的,信远斋的酸梅汤梅汁稠,水少,冰糖多,味道浓酽得多。那冰也不是直接放到放到酸梅汤里,而是用黑漆大桶里面放一白瓷大罐子,桶内罐外用冰填上,所以叫‘冰镇’。”1

    “跟舅舅在一起就是好,连喝个酸梅汤都长学问。”方晴觉得舅舅跟火车上遇见的郑先生在一起肯定有话说。

    芙蓉本想笑话表姐拍马,却不想姑父方守仁说:“确实处处皆学问啊,信远斋把这门学问做好也便可以安身立命了,并不一定非要子曰诗云的。”

    方晴对作为教书先生的父亲说出这种话很是有些诧异,又不禁在心里打趣父亲:“看来真是人心不古了呢,先生都把安身立命看得比子曰诗云重要了。”

    “安义你总是太过沉重,当今乱世,吃饱穿暖已经是莫大成就,想太多是没有用的,能痛快一日且痛快一日吧!”安义是方守仁的字。

    听到舅兄这一番似是而非的道理,方守仁也笑笑说:“大哥还是这么洒脱。”

    方晴觉得舅舅还真颇得几分魏晋风流。

    可惜有魏晋风流的吴明辉下一句话是:“我都闻到香味了,这好长时间没吃全菜码的面条了。要说猪rou丁炸酱是好,但还不如雀儿rou的,那才真当得上香而不腻四个字。”然后就细细地讲起各种炸酱及炸酱面的讲究。方晴听得津津有味,你别说,舅舅就是有学问。

    有学问的舅舅偏生了个爱拆台的闺女:“阿玛说起来头头是道,不知道还以为是厨道高手,其实连包个饽饽都不会。”

    吴明辉不以为忤:“丫儿你就不知道了,君子远庖厨啊。会做的是厨子,我是会吃的,我看报纸上有个词,新兴的,叫什么来着?对,美食家。听听,听听,‘家’。”又惹得一众大笑起来。

    多年后,方晴在异国他乡喝加冰的可乐时,不只一次想起那个明媚的午后、好喝的酸梅汤和舅舅一家,当然还有那顿好吃的炸酱面。

    方晴也觉得舅舅家的炸酱面格外好吃,兴许真是因为面条劲道的缘故,方晴觉得。

    第二天两个表哥都要上班,大表哥是皮鞋厂工人,二表哥是小学教员,都早早就走了。吴家唯一的男丁吴明辉亲自带领meimei一家游览阔别已久的京城。

    吴氏说昨天坐车今儿还腰酸呢,逛什么京城,我还是在家跟嫂子说话吧。赵氏年轻媳妇也不好意思出去逛,就说在家陪老姑说话儿。剩下吴明辉方守仁和芙蓉方晴,俩老爷们带俩丫头就上了街。

    吴明辉和方守仁能去哪,琉璃厂呗。买买旧书,品品字画,看看玩意,就是惬意的一天。芙蓉觉得还是大栅栏好玩,但也不好硬拗着去。方晴是看什么都新鲜,绝对的乡下人进城,对去什么地方一点意见都没有。

    要说京城是真大,几个人先人力车再电车再步行,足足折腾了小半天才到琉璃厂。吴明辉方守仁带着俩丫头,一家店一家店、一个摊一个摊地逛将开来。

    琉璃厂的旧书摊真是多啊,什么书都有,让爱看闲书的方晴有耗子掉进米缸的感觉。又有那么多字画店,虽对古字画鉴赏并不在行,但看书画的功力方晴自谓还有那么两分。

    方晴觉得那幅老莲的《品茶图》就不像是真的,虽说纸张装裱都像是旧的,但笔画太多拘谨,没有应有的洒脱不羁。

    琉璃厂除了古字画、假古字画、名人字画外,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时人字画,或自摆摊售卖,或请店家代卖,不一而足。

    方晴看到一套四幅美人图,那水平恐怕比自己还不如些,竟然也装裱了摆出来卖,关键是竟也有一个穿绸褂的胖大叔去问价。方晴骇笑之余,不由得暗自得意,想着若有朝一日沦落京城还可卖画为生。正想着呢,看一个戴眼镜穿破旧长衫的年轻人被店家礼送出门。

    “您这画儿在这代卖都半年多了,还没有卖出,本店店小利微,恐怕不适合先生画作代卖,先生且把大作收起来去别的有名气的店试试,或有慧眼识英者。”话虽客气,但意思却明显,那年轻人面皮薄,抱着自己的几轴画冲那伙计拱拱手走了。

    方晴在心里叹口气,看来还是不要沦落京城卖画的好。

    芙蓉虽也被教着认些字读过两本启蒙的书,却并不在这上面着心,更不懂书画,看父亲和姑父都围着旧书摊和书画之类打转,便拉住方晴:“晴jiejie别看这逗闷子的,多没意思,咱们看好玩的去。”

    方晴不忍弗了芙蓉的意思,便跟表妹一起瞎逛。

    芙蓉喜欢看漂亮的瓷器玉器珠宝。芙蓉的可爱在于看什么都是好的,却并不两眼放光地想占为己有。不管是金碧辉煌的头面还是光洁水润的玉器,芙蓉评价都是“真好看”,然后接着看下一件,完全遗传了父亲的洒脱性情。

    方晴揣度着表妹对这些东西的喜爱大约与对春花明月的喜爱差不多。

    方晴芙蓉走马观花很快就把品头论足的方守仁吴明辉落老远。

    转角处有个叫远洋斋的,卖的多是西洋风味的东西,从钟表摆件到珠宝首饰,什么都有。

    芙蓉招呼方晴看一个珐琅玫瑰银首饰盒:“这个真好看。”

    “呵,你这会子说了有五十个真好看了。”方晴笑话她。

    “这个是真好看。”芙蓉并不介意方晴的揶揄,坚持说。

    方晴仔细看,也点头:“是好看,像是个有年头儿的东西。”

    因姐儿俩说得热闹,招来了一边擦花瓶的伙计。

    伙计上来先戴高帽:“小姐真是好眼光,这是英吉利国当年给慈禧老太后装贡品的盒子,后来被太监们倒腾出来的。您看,普通的舶来品没有这么精致的。”说着拿出来放在柜台上,又打开盒盖让方晴芙蓉细看。

    盒子虽只巴掌大,却分三层,里面铺着上好的藏蓝色西洋丝绒,如果放珍珠之类可使之更显夺目。盒子内壁上是浮雕的长翅膀的西洋女仙,也是栩栩如生。伙计把盒子翻转过来让方晴芙蓉看盒子底上的西洋文字,以证明所言不虚。

    “因东家要钱急用,这英吉利国的贡品盒子才卖20块,就是街上银楼现打也要这个价钱,又没有这样的好掐丝珐琅。两位小姐莫要错失良机。”伙计趁机推销。

    “方小姐——”方晴正要遗憾地表示钱不够时,突然听到有人叫,扭头一看,屋里进来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是火车上遇到的郑先生,和父亲相谈甚欢那位。

    1信远斋的酸梅汤部分参照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酸梅汤与糖葫芦》。

    第12章 琉璃厂偶遇

    “郑先生。”方晴笑着打个招呼。郑先生打扮得很是洋派摩登,白色丝质西式衬衫、米灰色长裤,头发蜡得光滑,带着玳瑁眼镜,比那日火车上的折扇长衫还要sao·包五分。看来那日是旅途之中从简了。

    郑先生显是个不见外的,“又遇到了,这京城还真是小,令尊没出来逛逛?”

    “一同来的,刚才才分开。”方晴笑道。

    郑先生点头,又介绍身边那位,“这是敝表兄韩益韩友直,这是方小姐。”

    这位韩先生二十出头的年纪,穿一件半旧的白夏布长衫,在油光水滑的郑先生映衬下,显得朴素得很。但许是因为这位先生眉眼生得清贵,也或者是因为仪态神情,并不显得寒酸,反而让人觉得落拓潇洒。方晴不由得想起“肃肃如松下风”的比喻。

    韩先生微笑着冲两个姑娘点点头。

    方晴也笑着颔首还礼,学着城里人做派介绍芙蓉:“这是舍表妹,姓吴。”

    芙蓉虽泼辣,到底是个小姑娘,脸红红的小声说:“两位先生好。”

    “方小姐看上什么东西了?”郑先生今天似兴致颇高,随口问方晴。

    “一个盒子,说是英吉利国当年进献给宫里的。”

    “哦?洋玩意?我看看。”郑先生过来拿起盒子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又笑着递给韩益,“益哥,你这假洋鬼子也看看。”

    听说这位韩先生是“假洋鬼子”,方晴心说还真不大像。

    韩益接过盒子翻过来看了,笑着说:“我不懂古董,不过——这英国工匠实在不大小心,后面的词都拼错了。”

    郑先生笑道:“像是福建那边的工。”

    方晴如何还能不懂,这原来是个西贝货。

    古董店伙计心里骂娘,脸上却赔笑说:“两位先生慧眼,如此看来我们也让卖主儿蒙了,花不少钱收进来的呢。小姐要不看看别的首饰盒子?”

    “不用了,我们就是瞎看。”方晴笑道。

    出了古董店,方晴又感谢冯韩二人:“多谢二位先生帮着掌眼,差一点就买了假的呢。”虽没打算买,但此时为谢得真心实意些,也只得这么说。

    “不过碰巧而已。”

    “两位先生这是要淘换点什么?”方晴觉得自己与表妹两个姑娘家不方便和两个青年男子一起逛,便想找个托词分道扬镳。

    “我们来找本书,”郑先生这样的人岂是呆子,一眼看出方晴的意思,便说,“二位姑娘接着逛吧,这琉璃厂珍珠不少,鱼目更多,希望二位淘到好东西。”说着微微鞠躬作别。

    方晴芙蓉也笑着对郑韩二人颔首作别。

    “这方小姐倒是个厚道人。”看着方晴二人的背影,郑先生笑道。被古董店伙计骗了还和颜悦色的,而且出了店才感谢自己二人,并不肯给那伙计难堪。这样老派的体贴在年轻小姐们身上不多见了,多的是牙尖嘴利让人下不来台还以此为荣的。

    韩益点头。

    郑先生轻佻地挤挤眼,“可见不摩登有不摩登的好处。你想想,若是密斯黄她们……”不待韩益说什么自己便接口道,“不寒而栗啊。”

    “背后说女士长短,”韩益笑着责备,“这就是你的‘尖头鳗’风度?”

    郑衍撇嘴笑道,“尖头鳗,我还大嘴鲶呢。只有对淑女,我才是绅士。”

    韩益笑着用手虚指郑衍。

    二人拐进一家专门卖善本孤本的小书铺。

    方晴芙蓉在街角一家店里找到方守仁和吴明辉,四人在琉璃厂附近的一家小鲁菜馆解决中饭。

    点菜当然得吴明辉来,糖醋鲤鱼、九转大肠、西芹虾仁、总督豆腐,再加一道菠菜芙蓉汤。难为几个人这样的大热天食欲却好,也没人计较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吃得盆干碗净。

    吃饱喝足的一行四人一边接着逛,一边听美食家吴爷背着手点评刚吃的菜,又说总督豆腐得名的典故。满耳朵的吃经和满眼的字画书刊古董在脑子里打架,怎一个乱字了得。

    乱得兴致勃勃的几个人逛到下半晌,还买了一堆的东西,旧书为主,还有画画儿的笔墨纸张,一盆石头松树的盆景,爷儿几个分着提溜着,又拐到信远斋喝了酸梅汤,方才回去。

    回去一坐下,方晴觉得腿都不是自己的了。可到底年轻,第二天起来依旧出去逛。这次逛大栅栏。第三天逛隆福寺庙会。都是吴明辉、方守仁带着俩丫头逛。吴氏则在家帮嫂子cao持备办喜事。

    第四天游逛四人组没出门,因为这已经是婚礼正日子的前一天了,人人都要忙。

    方晴芙蓉帮着洒扫厅堂橱卧,方守仁和吴明辉商量着写喜联,然后往自己和亲戚族人家贴去,关氏吴氏带着赵氏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正忙活着,方晴大姨带着两个女儿来了。

    大吴氏纯乎是个阔太太的打扮,粉白脂红,烫着卷头发,华丽的墨绿金银双色彩绣凤凰旗袍,脚上踏着三寸高跟鞋,只是形容有些憔悴,虽擦了粉,却也遮不住眉角的皱纹和青黑的眼袋。

    两个女儿,文馨比方晴年长两岁,长着跟方晴很像的一双眼睛,其它地方却比方晴漂亮很多,身材也袅娜,是个很美丽的少女;文馥比方晴小一岁,胖乎乎的苹果脸,是个长相喜兴的姑娘。姐妹俩都穿摩登的洋装连身裙子。

    当下把活儿放下,大人孩子舅舅姨姨的厮见完毕,分了礼物,大人们几年不见,自然要一起说话叙说别情,方晴等小姐妹也被赵氏让着去自己屋里吃果子说话。方旭却被大姨拉住,满头满脸地摩挲揉搓,方旭自以为是大孩子了,很是不好意思。

    方晴冲弟弟睐睐眼笑话他,方旭尴尬地瞪jiejie一眼。

    想是看到了姐弟俩的动作,文馨撇嘴笑说:“妈恨不得把旭弟弟换了我们俩。”

    方晴听母亲说过大姨家事情。大姨父在天津卫做洋人买办,听说很有办法。大姨出嫁时,家里连像样的聘礼都出不起,现在却住着花园洋房,出门有汽车接送。

    大姨虽不为钱财cao心,却苦于没有儿子,又听说姨父在外面置了小公馆,有一房姨太太,三四年前生了个小子,姨父把这独生儿子宠到天上去,女儿自是退出一舍之地,那姨太太也不是个安分的,把大姨气个倒仰。

    大姨自感没有儿子是不行的,大姨父纳妾也是打着生儿子续香火的名头,所以大姨以为症结就在这“儿子”上。大姨对姨太太生的儿子自然不喜欢,看见这硬装大人的小外甥就撒不开手了。

    是故方晴并不接文馨的话头,只笑着说:“表嫂给备了好吃的,咱们赶紧去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