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民女炮灰要翻身在线阅读 - 第48页

第48页

    这话周婶子后来讲给金枝听,金枝一下便听明白了,她娘分明就是嫉妒。

    周婶子的儿子卫荀是个读书人,刚及弱冠便已有举人功名,年纪轻轻却大有可为,可谓是青年才俊。

    更别说,卫荀的老师还是当朝位高权重的宋尚书,这样的门槛,别说是宋清幽这种孤苦无依的漂亮女子会心动,便是王氏心中尊贵无比的纪香,嫁到这样的人家,也是不亏的。

    王氏肯定想,这人要是看上纪香该多好,她还能在送小姐回去以前,替她找到一位人中龙凤的如意郎君。

    可惜,人家周婶子没看中纪香,就看中宋清幽了。

    王氏本来便不喜欢宋清幽,哪甘心她嫁得这般好,自然要搅合了她惹人眼红的姻缘。

    可惜这样的情况,当时的周婶子并不知道,每次上门都面对着王氏的冷脸,久而久之,她也只当是金家人和宋清幽不乐意,便是再满意宋清幽,也只能作罢。

    在宋清幽这里碰壁后,周婶子其实有在外头托媒人为她儿子寻找其他适合的姑娘。

    可是有了宋清幽珠玉在前,其他人周婶子怎么看都觉得不尽人意。

    她对宋清幽的念想更深了,奈何有个王氏从中作梗,让她每每只能望而兴叹。

    好在后来王氏走了,她又了解了一些金家的勾勾绕绕,原本已经熄灭的心思又一次活络起来。

    周婶子不死心地再一次踏进金家大门,只是现如今,金家没有了女性长辈,剩下的人里金父和金石又不管事,只剩一个金枝,比宋清幽还小,能有什么主张。

    周婶子都快愁死了,有心想找宋清幽谈,但人家一个黄花闺女,你跟她谈出阁的事,羞都羞死了好吗?

    周婶子只能找金枝了,还好金枝比想象中伶俐,做起事来也有条不紊,让她稍微松了口气。

    金枝自然也从周婶子口中知道了她为儿子向宋清幽求亲的一波三折,一颗心随着她的话语波动起伏,听到最后不由庆幸连连,还好周婶子执着,否则清幽姐这难遇的好亲事可不就被她娘王氏给搅合了。

    金枝安慰周婶子:由此可见,卫大哥和清幽姐是有缘人,就算中途有小人作祟,也没能阻挡他们间的姻缘。

    这可不!周婶子听过后,也笑了。

    她也觉得她儿子和宋清幽有缘。

    对于亲事、婚礼,别看金枝在面对周婶子时侃侃而谈,那是因为她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懂,让周婶子忧心金家没有主事人,从而影响她对宋清幽的感观,所以硬着头皮又是问人,又是寻书,狠狠恶补了一番,才能勉强应对。

    其实金枝并不懂什么,她脑海中关于亲事的记忆,只有纪香嫁人时的情景,但当时的她只是一个陪嫁丫鬟,其间说亲的过程根本丝毫不知。

    但为了宋清幽的幸福,金枝这些时日,连脸皮都不要了,甚至一时昏了头,竟然写信问到了李瑾铭头上。

    隔天,她便收到了少爷的加急回信,其间言辞闪烁,语焉不详,归结起来便是一句话:你还小,要矜持,成婚这事不要那么着急,少爷他自有主张。

    金枝看得头都大了,回想自己当时似乎只是打听了成亲的具体事宜,并没有提到到底是谁的亲事,少爷误会也情有可原。

    但是,他误会金枝关心自己的婚事就算了,那句他自有安排是怎么回事?

    她的婚事需要少爷怎么安排?

    金枝想不明白,但她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了,每天既要去面摊上工,又要应对宋清幽的亲事,这事没多久便被她抛到了脑后。

    周婶子的儿子卫荀,她自然也托人打听过,毕竟事关宋清幽的未来,她不能仅凭片面之词,便让宋清幽草率地做了决定。

    她前后找了几波人,最后都得到了统一的回复。

    卫荀其人,是当之无愧的青年才俊,他除了学识不错,外表颇为俊雅,人品更是为人称道,是同龄书生间的领军人物。

    这样的条件,比之周婶子说的,更要好上不少,简直如同天上下馅饼,把金枝砸得晕晕乎乎。

    幸好这事没被她娘搅合了!

    金枝又一次发自内心地庆幸着,她将打听到的消息与宋清幽说了。

    宋清幽愣了愣之后,自然知道这样的条件错过之后,绝无二次,便是原本有些羞涩,这时也忍耐了下来,于是在周婶子又一次上门的时候便应了。

    然后由周婶子拍板,找个日子让两个年轻人见一面。

    毕竟,现在看中宋清幽的只是周婶子这个当娘的,卫荀却是连宋清幽都不曾见过。

    金枝心里有些担心,如果卫荀看不中宋清幽,到时候让她难过失望了可怎么办?

    周婶子却仿佛看穿了她的心事,信誓旦旦地向金枝打包票:放心,我儿子喜欢什么样的女孩,我这个当母亲的最清楚,他一定会喜欢清幽的。

    而后又拉着宋清幽的手:就是不知道我那儿子,会不会有那么大的福气,让清幽也看中了!

    宋清幽瞬间羞红了一张脸,直到将周婶子送出门外,那红晕还没消下去。

    看得出来,宋清幽对周婶子很有好感,金枝怀疑,她能同意这门亲,周婶子占了绝大因素。

    周婶子得了肯定的答复,喜滋滋地回了家,正巧这日他的儿子卫荀下学回家,便将这事与他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