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王室其将卑乎
“天王,郑伯为人惨刻少恩,非忠顺之臣,先时天王欲夺其政,郑伯常深恨之,后虽请辞,天王又加赐彤弓抚其心,其势稍安。然今天王若信虢公之言,使其后不得安,郑伯愤怒,必有跋扈之举,愿天王虑之!” 洛邑王城,后花园中,周公黑肩跟在周桓王身后,再次力劝道。 自从上次虢公为周桓王画策之后,周桓王便遣人前往商丘与宋、卫、蔡三国接头。 除卫国因为有公子伋在的缘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外,宋蔡很快跟天子使者打的火热。 目的都差不多,经过几轮的相互试探,很快在私底下便达成共识。 周桓王需要宋、蔡两国摇旗呐喊,宋、蔡两国需要王权的加持。 狼狈为jian,相互利用,没有什么不妥的。 经过私底下的协商,宋、蔡两国请求天子派遣有分量的王臣前往曲阜主持此次与郑齐两国的相会。 名为主持,其实就是过去拉偏架的,必要的时候,挟天子之命亲自下场。 此事,宋蔡两国不仅未告知齐国,甚至连公子伋都不曾知晓。 目的,自然是为了打郑国一个措手不及。 周桓王听到使者的回报之后,很高兴,当即授虢公林父以决断之权,使其前往曲阜主持。 此时,虢公林父正在作出发前的准备。 周公黑肩得知消息后,立刻赶来再次劝谏。 一改之前不断提及郑国功劳的劝谏方式,直接将利害陈明,希望天子能够幡然醒悟,不要去招惹郑国。 这一番话,周桓王确实听到心里面去了。 背着手又向前走了几步,周桓王霍然转身,对周公道“郑久制周政,假朕之柄而擅行征伐,威凌王室,朕不能坐受其制,周公勿复言!” 周公黑肩不死心,再次劝道“臣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郑伯之叛道也,已非一日,天王知之,天王虽病郑之弊,然郑之强于天下,王非敌,宋蔡亦非敌也。” “臣尝闻乡人曰‘国无恒坚,必有病时’,天王不于此时修德自坚以待郑之病,而谋于宋蔡,此危国之举也,不可不查。” “且臣闻郑伯欲以北进而逐戎狄,此非害于王室,而实有利之,郑构难于戎狄,强兵劲旅久顿于戎狄之地,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苟郑不敌,必臣于王,王不遣一车,不射一矢而臣郑,天下诸侯谁不畏之,王室之威自固矣!何必以身置险?” 周公黑肩为了劝说周桓王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总之,归结起来就一句话,希望周桓王不要和郑国刚正面。 周桓王沉吟了半晌才道“卿虽言之有理,然苟郑胜于戎狄,王室将如何自处?朕意已决!” 周公黑肩闻言默然,他知道天子是真下定决心要和郑国硬刚了。 再劝说也没什么用了,反而是自取其辱。 “王室其将卑乎?”周公黑肩在心里默默的思考着这个问题。 作为世代在王室任职的周公一族,周公黑肩太了解郑国的尿性了。 郑国自桓公、武公至而今的郑伯,就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忠臣,都是不世出jian雄! 桓公看王室不行了,利用自己的权柄为自家寻找后路,中途弃船。 武公东迁以后,不断蚕食成周王畿,以至于到了平王都忍无可忍的地步。 以收回虎牢关以东的赐地相威胁,这才让郑武公稍稍收敛。 但不管这两位郑国先君怎么和王室对抗,对于王室的忠诚还是存了一些的。 不然,桓公何必保幽王,武公何必尊平王。 而到了当今的郑伯,对于王室的忠诚,大概是全被狗给吃了。 王室只要有稍不如其意的地方,动辄以言语相威胁,威胁不奏效,立刻便有凌上之举。 王室的威严在其眼中,就是个笑话。 除非天子自愿当提线木偶,不然周郑之间的矛盾根本就不可调和。 天知道,周公黑肩这些年来为了维持两方和平相处的局面付出了多少努力。 而今,天子终于还是要和郑国撕破脸了。 但问题是,郑国的强大不是说出来了,是实打实的打出来。 天子这样激怒郑国君臣,王室未来堪忧啊! 周公黑肩不无忧虑的想到。 不过,事已至此,多想无益亦无用。 当务之急是加强王畿守备,谨防郑伯有凌上之举。 当然了,周公黑肩并不认为郑伯会公然攻打周王畿泄愤。 王室的威严的还没有败坏到能被诸侯明面上任意欺凌的地步。 但小动作应该是少不了的,像以前那样割个麦子,或者学习武公时蚕食王畿的土地。 在周公看来,如果天子真派虢公前去曲阜,激怒了郑伯,以郑伯的为人,蚕食王畿领地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所以,身为王卿士,在劝谏不利的情况下,周公黑肩只好就此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向天子提个醒,并劝天子提高警惕。 “天王既心意已决,臣不敢再谏,然臣曾言,郑伯跋扈,苟使其后不安其生,郑伯必有逆上之举,愿天王知之,亟修守备而待之,防患于未萌!” “卿之言不无道理,此事便由卿亲自cao持,必不可使郑寤生有可乘之隙!” 周桓王也和周公一样,想到了郑庄公命人割温邑之麦那件事。 事情虽不大,却着实令人恼怒。 堂堂天子,竟然连自己碗里的食都护不住。 “唯!”周公赶忙应道。 事实上,周公作为王室老臣,周桓王对其还是相当信任的。 毕竟周公一族世为王室冢宰,对王室的忠诚那是杠杠的。 不然,周桓王也不会授其政。 “再者,召令国人谨防郑人侵我!” 桓王自然也是知道郑人是什么尿性的。 发动国人防范郑人,也算是多加了一道保险。 况且成周国人对郑人本来就心存不满。 桓王刚即位时,不仅是桓王像撤换掉郑庄公,成周国人也是这么想的。 虢公的上位,也有成周国人的影子在里面。 所以,桓王此举完全在情理之中。 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