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弹幕教我做女王(基建)在线阅读 - 弹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115节

弹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115节

    “郑王莽撞,一意孤行,何必回去受他磋磨?”

    “郑王原就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就算有珍珠摆在他眼前,他也只会把珍珠当成瓦砾,指望他?还是算了吧。”

    “郑国落在郑王手里,迟早要完。先郑王原本意属的就是他的小儿子……”

    在郑王和朝内官员掰腕子的时候,他的口碑就变得一塌糊涂。如今更是烂到国外去了。

    哪怕他的口号喊得响亮,也没人想去郑国,都留在姜国等待机会。

    【我现在都有点怜爱郑王了,他不过就是想变法强国而已,谁知道居然会被人黑成这样。】

    【文人那张嘴,不得不防啊。史官再公正,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跟在君王身边,知道君王发生的所有事情。】

    【或许阿蓁可以向郑王推荐一个叫‘日记’的东西?】

    【别啊,万一郑王也是个老6呢,大家都瞎编自己的日记,阿蓁日记的真实性就大大降低了。】

    对于郑国比姜国先考试,企图和自己抢人才的行为,姜蓁一点儿都没放在心上,她想重用的是姜国人,如今这情况,姜国人才不会跑去郑国考试。

    “四国君王又是修路、修渠,又是改进农具,改进养殖方法,着实是cao心。这荔枝罐头也是滋补佳品,该给他们送几罐过去的。”

    【没错没错,可不能把他们给累坏了,多好的几头牛啊,四国的土地就指望着他们耕耘呢。】

    【瞧瞧咱们阿蓁,就是心地善良,单纯可爱。】

    【郑王得重点关注一下,被这么多人骂,我都担心他精神会出点什么问题,可千万别被骂抑郁了,彻底摆烂。】

    长宁郡的荔枝罐头用的是烧制的粗陶,用木塞和蜡封口之后,外面还有一层泥封,讲究一个古朴自然。

    瓷器只有蓝河县的作坊有,所以那群贵族们也不挑剔。

    但既然是送给各国君王的礼物,姜蓁就不准备用粗糙的陶器了,对卫婵吩咐道:“让蓝河县的瓷器作坊,生产一批青瓷罐子,送去长宁郡做罐头用,这批瓷瓶装的罐头,是给各国君王送的礼,让长宁郡那边的人仔细一点。”

    “明白,臣这就去办。”

    “对了,让作坊的工匠,在瓷瓶外头刻画两串荔枝的图案。”

    【这主意不错,画个荔枝,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以后的菠萝罐头,就画菠萝嘿嘿。】

    【人家送礼,送的都是金玉珊瑚,咱们送礼,几瓶荔枝罐头就能把人给打发了,还真是经济实惠。】

    【不过我敢打包票,除了齐国君王可能吃过荔枝,其他三国的君王可能都没吃过。】

    各国君王的地位虽然高人一等,奴仆成群,吃饭更衣都有人伺候,但受限于生产力,他们过的日子,比不上一个后世的普通人。

    【想想还挺同情阿蓁的,她就是生错了时代,她要是生在星际时代,那日子比现在好过一千倍。】

    【可惜,茫茫星海,时空轨迹混杂,没办法精准的阿蓁捞出来。要是把阿蓁捞出来,我就可以直接收养她啦~~完全不用云养崽崽~~】

    【对这么a的阿蓁,你们还能喊出‘崽崽’这两个字,我也是服气的。】

    【阿蓁可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怎么就不能喊崽崽了。】

    姜蓁瞄了一眼快要吵起来的弹幕,淡定的转移话题,“郑国既然提前展开考试,正好可以帮姜国试试水,你们说,我把考试需要注意的东西写信告诉郑王如何?”

    【毕竟是第一次考试,肯定有很多注意不到的地方,确实可以摸着郑国过河。】

    【这个考试,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性,所以预防作弊是重中之重。】

    【咱们姜国试卷的内容,阿蓁心中有数,但郑国该考什么?儒家著作,还是法家律条,或者直接全套照搬姜国?】

    【儒家的人都和郑王干起来了,郑王应该不会考儒家典籍。郑王想抄作业,心里应该是有数的吧?】

    【这可说不定。我对郑王不是很有信心。】

    姜蓁既然都写信准备去和郑王友好交流了,自然不会忘记其他几位君王。

    姜国使者送荔枝罐头的时候,顺带着就把这几封信送到了各国君王的手里。

    虽然姜蓁在信中的措辞非常客气又体贴,但郑王看到这封信,依旧心里犯嘀咕,和几位大臣开小会的时候,忍不住说道:“这姜王不会是想坑我吧,怎么会这么好心的告诉我这些东西呢?”

    郑国的臣子怎么会猜到姜蓁的心思,但郑王既然问了,他们还是回道:“可能姜王也是第一次举行全国大型考试,心里面没有底,想和王上您商量着来。”

    明明这个主意是姜蓁提出来的,但郑王却先姜蓁一步施行,确实有一些不地道。

    姜蓁非但不记仇,反而还写信来帮忙解惑。

    这么善良的事情,郑王就不信是姜蓁能做得出来的,所以他直接把这信扔到一边,自顾自的和大臣们商量起了这次考试的章程。

    右相是法家人士,所以他直接提议道:“就考背诵和理解律法。如果想要官员和百姓都依法行事,郑国的官员必须熟记律法才行。”

    “不可,右相您这是置百家于不顾。姜国考试的内容,虽然是大学发行的那些课本,但姜国的语文课本里包含了儒家、法家,史家……数学课本是阴阳家必学的东西,生物课本更是农家宝典……咱们郑国光考法家的东西过于偏颇。”

    “是啊,连卫国如今都不敢独尊法家,更何况咱们郑国呢?”

    听着大臣们的讨论,郑王有些焦虑的在殿内转了踱步,脸色难看的问道:“难道就只能照着姜国的办法来?”

    殿内的大臣都默契的不说话了。

    有些话,说出去不好听,但直接照搬姜蓁的做法,确实是最简单最有用的。

    看着诸位大臣的反应,郑王叹了口气,无奈的自我安慰道:“姜王天纵奇才,她拿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好的,既然学她变法,那就学个彻底吧。”

    “王上英明。”

    诸位大臣都是能屈能伸的好料子,还对郑王劝道:“姜蓁是个明主,但未来的姜王可不一定,咱们且看她嚣张一时,以后总有我郑国找回面子的时候。”

    郑王和诸位大臣商量好了方向,忍住了自己心里那种奇怪的憋屈感,把姜蓁的来信又捡起来,仔细的研究了一遍。

    姜国有官报和学报的存在,各县的官员和文士也都养成了看报的习惯,只要看了报纸,他们就能快速的了解姜国当前的政策。

    姜蓁既然在官报上说了8月会有一场考试,那么全国的文人和学子都会知道这件事情。

    郑国可没有这样的优势,面对姜蓁的提醒,郑王也把宣传的事情放在了心上,没有任何犹豫,勒令各县县令,召集乡老通知此事。

    至于姜蓁的说的,预防考题泄露、学生作弊,郑王也跟着照做,从都邑挑选老师和护卫,去各县监考。

    姜蓁还说了,宁缺毋滥,全国几百万人,挑选三百个学生,再简单不过,县内考试不合格的,就别把人带到都邑了,参加最后一场考试的学生,一定要是精英中的精英。

    所以郑王也对监考的老师和护卫们吩咐道:“尽量严格一些,我宁愿只要一块美玉,也不愿意要三百颗石头。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臣等明白。”众人答应得干脆利落。

    郑王忙活了许久,才把监考的这批人送走。

    这个时候,郑王才忍不住偷偷和近侍埋怨,“没想到,不过就是个考试,居然这么麻烦。”

    不单单是考试这一件事情惹人烦,郑国还在修路,国内还有一大批官员在闹事……郑王如今是rou眼可见的消瘦了。

    “也就忙这段时间,很快就能见到结果了。”近侍安慰道:“听说这荔枝罐头滋补,王上再开一罐补一补?”

    “最后一罐晚昨被王后拿去了。”郑王一脸无奈。

    荔枝罐头不仅在姜国畅销,在郑国也是一样,甚至因为路途遥远,价格还贵得离谱。

    这不是蓝河县出产的东西,郑王甚至都没办法骂姜蓁抢钱。

    只是这个荔枝罐头,也让郑王颇为感慨,“姜国以前虽富,但只靠盐铁,每年还要从宋国买粮,算不得太大的威胁。可如今姜国不靠盐铁就能富起来,实在是令人担忧。”

    “王上莫急,我郑国很快也会如姜国一样的。”

    “希望如此吧。”

    郑国就算学,也学不了那么快,诸如医官、农官之类的,郑王还没腾出手来培养,但郑王却让各县改进了种植方法,使用粪肥和新农具,修建养殖场……

    对郑王的命令,有的县官执行得很好,有的县官却连动都不动一下,有恃无恐。

    正是因为郑国官员的难以管理,郑王把希望放在了这次的科举考试上面。

    郑王满怀期待,在都邑等着那群老师带着学生来都邑,参加最后一场考试。

    在他的期待中,这次来都邑的,怎么也得有个几百上千人。

    但各县考完,老师们一共就领了一百多个学子回来。

    郑王忍气问道:“怎么才这么点人?”

    “各县识字的人少……”

    “没错,王上,读书识字的人,哪甘心待在乡下,都会往都邑跑。大批的学子还等着都邑的第一场考试呢。”

    都邑也算一城,户籍在这里的,自然会选择在都邑考试。

    郑王一想,这个道理也没错,没有任何拖延,立刻就安排了起来。

    但出乎郑王预料的,连都邑参考的学子也寥寥无几,还多是法家人士。

    “又是他们使坏!气煞我也!”郑王在宫里气得摔了桌子。

    ‘郑王无能,不堪辅佐’这几个字,对郑王的杀伤力,超乎想象的大,郑国的九成文人都不愿意来捧场。

    远在姜国的姜蓁,接到郑国的情报,眼神也变得同情了起来。

    【这场面,我真是替郑王尴尬。】

    【大费周章的折腾了那么久,结果却被人借机打脸,好惨。】

    【本来我对姜国的科举信心满满的,看了郑国,我忽然心态就不稳了。】

    【你要这么想,咱们再差还能比郑国差?】

    第127章 算你倒霉

    郑王这波cao作,不止被姜蓁看了笑话,另外三国的君王,看热闹的同时,也心有余悸。

    尤其是宋国和齐国,这两个也把科举提上日程的国家,一看郑国这熊样,都默默的取消了科举选才的主意。

    “国内如今也挺好的,不缺能人,没必要再从民间挑人。”

    “姜王强行推广简化字,又兴办图书馆和学堂,读书识字的人比往年翻了好几倍。我国不比姜国,认字难,求学难,民间哪有遗留的人才等我们去发掘。”

    “举行考试倒是不难,难的是选出那优秀的三百人。若是大费周章的在全国寻摸,然后就挑出三百歪瓜裂枣,那岂不是跟郑王一样丢人。”

    郑王提前举行科举考试,原本是想抢姜蓁的风头,没想到风头没抢成,反倒是丢了个大脸。

    郑国的前任右相,此时已经在姜国都邑隐居,听说了郑国的消息,忍不住又叹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生搬硬套姜国的法子,只会害了郑国。”

    有郑国做前车之鉴,其余三国反倒是认清了自己,把科举选材的事,直接搁置,然后就都把目光移向了姜国。

    郑王科举失败,成了天下人的笑话,姜国八月的那场考试,可会重蹈郑国的覆辙?

    “他们都没动静了?”姜蓁问起此事的时候,表情失望。